新加坡 地下找新空間

 |2019.09.08
2397觀看次
字級
建於填海土地的濱海灣花園,讓新加坡由「花園城市」變為「花園中的城市」。圖/法新社
新加坡打算把各種公共設施蓋在地下。圖/法新社
輸送冷卻水管線系統地下建設,節省能源。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地小人稠的新加坡,一直面臨土地匱乏問題,即便曾藉填海造陸向外擴地及興建高樓向上發展,仍面臨人口增加、土地不夠用的困境,因此該國都市規畫人員正把目光轉往地下,尋求新的都市成長空間。

法新社報導,星國快速成長,最近數十年小心控管,避免像其他快速發展的亞洲大都市,面臨人口擁擠或交通混亂等問題。

然而,面積僅美國洛杉磯一半的新加坡,五百六十萬人口預計在未來幾年持續穩定成長,當局正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街道的地下空間。

新加坡已建有一條地下高速公路和非常先進的空調系統,現在希望在地下建造更多設施,以便優化地上的土地使用。

顧問公司佛勞斯特與蘇利文(Frost & Sullivan)駐新加坡的公部門專家考爾(Abhineet Kaul)表示:「我們需要考慮將重要基礎設施放到地下的選項。我們在工業、商業、住宅和綠地空間的需求增加。」

芬蘭、加拿大 也都有地下城市

今年三月公布的發展計畫草案顯示,當局希望將公共設施、運輸和儲藏及工業設施蓋在地下,以騰出地面土地。

制定發展計畫的市區重建局指出,將用三維空間技術製作地下地圖,最初以三處地方試點。

新加坡不是最新一個嘗試利用地下空間的城市,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建有隧道容納停車場、購物中心甚至是游泳池。加拿大蒙特婁有所謂的「地下城市」,一個連結關鍵地區的隧道網路。

根據南韓三星委託撰寫世界五十年後樣貌的報告,專家預測「摩地大樓」的外觀,像是一個倒置的摩天大樓,往下鑽來建更多樓層,試圖在過度擁擠的城市中節省空間。

星國拓展國土的主要是填海造陸,國土面積因此增加七百二十平方公里,相當於該國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大多數是自一九六五年獨立以來增加的。

填海造陸變更貴、買不到砂石

然而,隨著填海造陸進入更深水域,開發費用也變得更昂貴,且過去賣砂石給星國的國家,也因環境問題停止出口。

環境組織說,濫採砂石會侵蝕海灘和河岸,影響野生生態和移除天然的洪水屏障,且疏浚海床會破壞生態系統。將設施移往地下好處,不只是節省空間,還包括減少空調系統使用,可以節省星國熱帶氣候下使用的能源。儘管如此,星國地下建設也帶來挑戰,在早已都市化環境的地下進行建設並不容易,而新計畫又將同現有地下建設競爭。

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朱健(Chu Jian)表示:「地下建築通常包含岩石爆破,如果在市區,根本沒辦法這麼做。」

迄今為止,星國最雄心勃勃的地下計畫是輸送冷卻水管線系統。新加坡能源公司轄下的新加坡地區冷卻集團總工程師、計畫負責人傅言廣(Foo Yang Kwang)表示,使用集中式系統,而非仰賴自己空調系統的建築將減少耗能約百分之四十。減少的能源消耗會使建築物每年減少三萬四千五百噸的碳排量,相當於減少一萬輛汽車的用量。

星國目前其他地下設施,包括東南亞最長的地下高速公路,全長估計十二公里,還有地鐵列車、彈藥庫及海床下用於儲存原油的岩洞。

根據朱健說法,身為星國最好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的南洋理工大學,正考慮在地下建立實驗室甚至教室。但他說,將設施移至地下只是處理城市國家成長的方式之一,「這是下一個尚待開發區域,不是最終開發區域。我有信心我們可以想出其他方法創造新空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