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四川鄉民成天幹活,吃的食物營養價值又不高,只好多吃飯,把肚子填飽了,好做事,因此,一般人飯量比較大,一餐吃它兩三碗飯是常事。
但是出外在館子吃飯,叫來一碗又一碗再一碗,麻煩且不好意思。餐館乃興起變通措施,將白飯盛裝高高的,一碗抵兩碗甚且當三碗,冒梢梢的,故名帽兒頭。
那年頭的的四川飯館,點菜吃飯,或者合菜酒席,飯碗裝的都是帽兒頭,習慣如此,沒有什麼好見怪的。碰到斯文人或闊小姐,頂多再要一個碗,把堆尖的帽兒頭,撥一些在碗中,吃多少就撥多少。
四川煮飯,盛行用木桶甑子來蒸,做飯的人手藝到家,白米飯蒸熟了不軟不硬,恰到好處,盛裝在飯碗內,冒出部分像頭上頂瓜皮帽,圓溜溜的。用飯的人,慢慢的由上而下吃帽兒頭,不會垮掉,這就靠盛裝帽兒頭的技巧。而帽兒頭吃多了,嘴巴也練就了好技巧。
四川鄉鎮每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鄰市趕集,販夫走卒紛紛到街市做買賣,一走幾十華里,肚子餓了,就在途中小店叫碗帽兒頭,一碗水豆腐充饑。肉類什麼的,那是打牙祭,鄉民們節省得很,是不大多花錢吃「油大」的。
另外,鄉民們婚喪喜慶,也流行辦八大碗筵席,飯是大號碗盛帽兒頭,八個人一桌用撥碗撥飯,吃多吃少任意。
我在故鄉時曾與人較量「吃腳桿長」(比吃的快慢),也比吃帽兒頭(比吃的多寡),另外也比飯粒撒桌之多少,撒得少,表示吃功一流,贏的局面就大。否則,一嘴吃滿口漏,暴殄天物,飯粒掉滿桌,那只好認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