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雯茜
夏秋之際,校園的操場一片綠意盎然,尤其是艾草,在夏雨滋長下,彷彿一張綠油油的絨毯,真成了所謂的「離離原上草」。
《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說,大病、難治之病,要用陳年艾來進行艾灸才會有效果。其實艾草性溫和、味苦辛,除了可治病,也能擋煞避邪,如端午佳節,人們會在門口掛上艾草與菖蒲、榕樹葉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驅趕蚊蟲;另外,薰香 、驅蚊、沐浴、洗頭、泡腳,也都可以派上用場。
不過,艾草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可以製作傳統美食「草仔粿」,尤其客家人做的艾草粿,內餡包了蘿蔔乾等食材,更令人垂涎三尺。
於是,我採摘了艾草洗淨,燙熟去苦澀味,打成汁後混入糯米粉和些許在來米粉,再加些許砂糖搓揉成團,那蘋果綠的天然色彩實在誘人。另外再炒上自己喜歡的餡料,如香菇、芋頭、菜脯、油蔥酥等,將麵團包入適量餡料,下頭墊上郊野唾手可得的月桃葉,中火蒸煮十分鐘後開蓋散熱,然後再蒸五分鐘,顆顆飽滿芳香的綠色草仔粿,就大功告成了!
不是自我吹噓,真的比外面買的好吃,且形狀還可自由變化,不但可大可小、可圓可方,要吃多少更是自在隨興呢!其實草仔粿做起來真的不難,也能將艾草換成鼠麴草或南瓜、地瓜,顏色就是討喜的金黃色囉!
吃著艾草粿,也不禁發思古之幽情,懷舊起來。小時候逢年過節,長輩總是忙著張羅這些在地、當令的健康美食,我們小孩也會有樣學樣幫忙修剪月桃葉,最開心的除了製作完大快朵頤之外,全家人共享和樂溫馨的幸福氛圍,才是心頭最雋永的滋味。而今嘗試製作復古美食,似乎童年的歡樂時光,也跟著汩汩流淌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