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自在──《心經》中的心靈科學

文/PM |2019.08.27
3179觀看次
字級

文/PM

◎生活的心靈科學

在我沉默成習的日常,有時會莫名地煩起來、壓抑起來,至於為何如此?心裡頭又壓著些什麼?連自己都無法確實把握。為了理解這點,我讀了心理學,卻在連年省思的佛學中找到體會。原來那些不著邊際的心煩意亂,簡而言之就是「習性」而已,也就是已經養大、淪為慣性的,微細的憂慮。換句話說,我或我們,自己兜來成串成串的理由或藉口,完完全全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事實上也多半還未遇上真正的問題;反倒在問題確實發生之前,先煩死自己再說。

為了解決普羅大眾這般煩惱,心理學開枝散葉、百花齊放,陸陸續續發展出眾多學派、各種應用。然而,這些知識仍舊無法解決人類的煩惱,因為心理學貌似親民,實際上不比外語或數學簡單,研究間格外需要清晰的智見與邏輯。一般人通常跟我沒兩樣,只是愈看愈鑽牛角尖、更讀更自作聰明;反而佛教的清澈明淨,更體貼我們的難題、也更親切地鬆脫我們的所憂所惱。

記得初次接觸佛教,是為了開脫生活中甩不掉的煩心,想找到讀心理學沒讀通的「學問」。所幸初次接觸教法,就聽說《心經》的兩百六十個字整個背下來,對人生大為好用。我心想:依我小時候背課文的功夫,這個不難。於是便早晚各念誦幾遍,腦中已然龐雜的我,不消幾天也就牢記在心。

記得之後為了「理解」《心經》,拜閱不少經典論述,有些甚至反覆數回,卻只記下起碼的「佛學」。要說當真「讀通」一點,卻是在背下《心經》本文後,歷經十餘年日常的真實與荒謬,才撞裂了心中的固執不壞,碰出對這部經典的粗淺體解。不過這還只是把固若金湯的執著「撞裂」;要當真整個碎開、深解意趣,恐怕就是我輩愚人一輩子的功課了。

其實想「讀懂」佛學只需讀書的功夫;要讓「心」安住在初心與體解中,對常人單憑機遇。遇上順境,啊佛心菩薩心;撞上逆緣嘛,修羅餓鬼心。所以大家平日玩笑的「佛度有緣人」一語,其實大有深意。因為這裡的「有緣」,說的是真正得遇度脫契機時,我們是不是能放下生活習氣,如實親近正法。倘若這樣的機緣和合,便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一旦遇上苦厄心存投機,那麼即使來者是佛,也度不了無緣之人;反倒遇上騙徒之流,卻當成佛來拜,苦上加苦了。

◎人生的心靈科學

近幾年方才察覺:縈繞在心的煩惱之所以消退,經常來自母親的一個微笑,或她老年之後才有的、任性的神態。此外,父親一如往常的淡漠,卻透著幾分歡喜或疲倦地經過我,也能讓我從煩惱中鬆懈。

這不單單因為他們轉移我的注意力,因為這麼平淡的日常,我看了數十年也沒瞧出端倪啊!真正牽動我的,反而是心中日深的感念,因為我終於覺知:這就是「人生」。

五十二年來,雙親一日串過一日、日常微細的變化,在在讓我「看見」人生。看著他們數十年一頭談笑一頭操勞、在「清醒的夢寐」中反覆豁然與煩憂,我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什麼。這些是除卻佛典,餘者所無從清晰明示的。此外,諸如家中經濟的大起大落,又復歸平淡,更讓我深刻體解身旁拚搏一生、勞累不堪的雙親,對我演示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確實,我們耗竭身心的一生,正是「色不異空」,可是即便如此,在人生途中驀然回首、勞倦之餘,「空不異色」的點點滴滴,卻又是苦後回甘、無以言說的安慰。

文青愛將浪漫與享受等等情境 ,比作「C'est la vie」,也就是中文的「這就是人生」;然而,即使是法國人,一日一日的喜怒哀樂,也與我們毫無二致,同樣要為生活與人生,煩憂、輕安、勞碌、享樂、悲苦、歡悅,輪轉不休。所以既然「C'est la vie」在中文裡是這般解譯,那人生向來顛簸的我,還寧可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念在心中,提點自己前方的一切。

◎生命的心靈科學

佛教的教義,不僅是生時的心靈科學,也是告別人生的學問。

近幾年家人頗有幾位親朋好友離世,從眼見他們生時的神韻,到聽聞他們往生之際的種種,我對人生的勞頓格外感慨。因此當又聽見何人遠離塵世,其實中年如我並不特別哀傷,反倒覺得既然人生只剩疲勞,如此反而一身輕盈吧!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我們生命的實體,造訪這個星球前是空,離開人世也如塵煙飄過;生時儘管苦樂縈繞,身後卻也恰似雪泥鴻爪。既然除卻自己心中的執念,我們的生死實無重量,那人生這般輕巧而來、毫無負荷地離去,又談何增減呢?

其實我們此生此世的轉動,幾乎也有佛理中的各種境界。若說心念悟道時是佛,那麼一心助人便差不多是菩薩,而身心安樂是天人,瞋恚傷人是修羅,痴心妄想是畜生,貪婪作意是餓鬼,自陷苦難是地獄。只不過此生僅僅修得凡夫身的我們,彷彿正行進於一趟「球形的旅途」,一時之間有生、一時之間有滅,在世間不停打著圈轉,形似垢、淨、增、減。然而人世的道理是:貪有即無、無中又有;既可說真、也可說假,且有且空了。

◎你還想煩些什麼

每當煩惱驟然消退,我常錯愕地一醒:原來我的自在,還好端端放在心裡。因此我常覺得涅槃是生時就要完成的證悟境界,是穿透煩惱本質的一種體解。這種對生活、人生、生命的了了分明,為我們帶來自心的無染,與旁及他人的淨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是這種境界的圓滿、熟成,優游於屬於自己、嘉惠眾生的「行走的淨土」。

人類自有佛教以來,向來不乏這樣的覺者。甚至你我身邊,也有「有時成佛、有時成凡」的人們,變幻著各種境界,以口說、身行為我們揭示義諦。

所以說「人間佛教」並非塵俗化的宗教,而是佛陀在行腳之際,一日一日落實般若的一種形式。這樣,你還認為佛教教義太過高深或不著邊際嗎?其實此生此世、此時此地,儘管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喧鬧不休、哀鴻遍野;佛與菩薩乃至種種眷屬、護法,更是不計其數、不言其善。只不過因為肉身尚未出離世間,未能超脫色身之苦,而在形形色色的境界裡、「球形的旅途」中,如同晨露或夜靄般,緣起而來、緣盡又去而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