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圖,類似小朋友的「看圖說故事」,可以說是圖畫文學的肇始;而變文不但形成後來的寶卷、鼓詞、彈詞,對於宋元小說、戲曲、雜劇,乃至後來的崑曲、黃梅戲、歌仔戲等等,也都有助導之功。
「變文」指取材於佛經故事,逐漸加入我國民間故事加以舖陳改寫,使其通俗生動,適合教化社會大眾的文章。最初源於中唐時期各寺院講經說法時,以變文與變相圖配合說明、講唱,教化大眾,是唐代以來受佛教影響而流行的說唱文學作品之一,演變至後代,凡民間說唱文學者皆可泛稱之。
從東漢末年到隋唐六百年間,是佛教譯經最盛時期,參與者都是當時的名僧俊彥,譯經注重符合原義,傳神達旨,不唯散韻並用,且文質兼備,一掃過去六朝以來過於講究駢偶對仗、詞藻華麗的風氣,尤其佛經豐富的體裁及觀念,加上唐朝、五代的佛教寺院盛行俗講方式,用變文與變相圖配合弘化,對於佛教文學的通俗化更產生了重大影響。
(摘自星雲大師著《佛光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