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公館訊】紅棗、水圳及石駁是苗栗縣公館鄉石圍墻三寶,當地於昨天與今天舉辦紅棗節活動,讓民眾探訪石墻的豐富人文。
石墻社區是縣內少數有社區導覽的地方,社區發展協會與雲林縣環球技術學院合作,共同製作「尋棗」導覽摺頁,詳細介紹石圍墻的歷史遺跡、土地公和土角厝,以及紅棗園、黃金小鎮觀光休閒產業等。
社區發展協會會計邱新和表示,石圍墻原來是後龍溪旁亂石羅列的河埔地,早年開墾時,先人清理石頭疊成石駁,再種植刺竹、麒麟花,一共三道防線,圍著石圍墻庄長約兩公里,並設有南、北柵門,晚間會關門防止騷擾。
邱新和說,石駁七尺高、六尺寬,石圍墻因此如同一座城堡;民國二十四年中部大地震,石圍墻受到破壞,加上時代轉變,石圍墻消失殆盡,目前僅餘其中一段二十多公尺見證歷史,但現在還是到處可見就地取石,疊石成駁坎的景象。
此外,石圍墻是全台唯一大面積種植紅棗的地方,百餘年前引進種植,每年產季都吸引遊客嘗鮮,紅棗也是石圍墻一寶,協會正積極推動整合及認證,希望提升知名度。
至於水圳是先民引後龍溪水灌溉,縱橫於石圍牆庄內,不僅是農作物的生命活水,早期婦女更聚集水圳旁洗衣,也是聊天「情報」交換站,目前已相當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