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彌補台灣好行等觀光巴士不足的缺口,農委會近期輔導各縣市一起提案整合資源,例如苗栗跟台中可在橘子、梨子等特定季節,開發採果旅遊專車。苗栗部分休閒農業區日前也反映交通不便,但苗栗幅員廣大,休閒農業區也散落各處,農委會坦言,地方政府與交通部必須一起投入資源,才能解決問題。
全台各地定班定線的公車或台灣好行等路線,因多須評估營運成本及效益,在地方微型旅行興起時,因初期人潮不一定拿「達標」難以開闢路線或站點,導致公共運具與旅客量面臨「雞生蛋或蛋生雞」難題。
交通部次長祁文中說,全台客庄、原鄉有豐富資源,但須由地方政府盤點,有些季節性、專案性,就必須進一步包裝,觀光局今年推出的小鎮旅遊就有針對交通提供補助,但現在除了「找珍珠、磨珍珠」,還有如何透過公共運輸「串珍珠」。但唯有地方政府才會知道,哪裡有「已經磨好的珍珠」或「值得琢磨的珍珠」,可透過多元運具「串起散落各地的珍珠」。
交通部科技顧問室今年推動「花東地區智慧交通計畫」,針對缺乏公共運輸的台東市延平、萬榮、濁溪等鄉鎮試辦讓「在地車輛服務在地人」,透過與當地教會合作篩選,可安全開車的國小廚工、退休軍警等,輔導取得職業駕照與保險,盤點村內有需求的老人與小孩後,媒合駕駛在業餘時以自用車接送。
這類沒有公共運輸服務的「極限村落」,交部曾盤點全台有高達三百處,光是延平鄉面積就相當於台北市,這類鄉鎮正常運輸行業難以擴散至此,而這類原鄉大多也正面臨推廣登山、生態、部落等小旅行時,缺乏公共運具難題。
科顧室主任王穆衡說,花東地區智慧交通計畫執行一年,透過義工、關懷員、社會企業與顧問公司等組成一個系統,進一步從教育部、衛福部找到經費貼補運具,科顧室預計今年底將訂出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