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開展 交通不便絆腳

 |2019.08.12
2966觀看次
字級
在地創生的微型產業盛行,但大眾運輸沒跟上腳步,旅客必須轉乘多次公車才能抵達。圖為南投仁愛鄉DTRS需求反應式公車。圖/資料照片
台東太麻里,一名老婦蹲在省道旁,等候公車的到來。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沿著台灣雲林口湖鄉海線,孩子們戴著斗笠、腳踩泥巴,跳進魚塭摸蛤、捉蝦,但一趟親子遊程若要搭乘大眾運輸,卻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抵達,有旅客從台南到口湖鄉,必須轉乘三次公車才能抵達。「交通不便」成為全台社區小旅行的縮影。

近年全台在地創生的微型產業盛行,比起到各縣市大景點遊玩,旅客開始轉往農漁村或部落,到山區、海邊、社區體驗在地文化,農委會、文化部、原民會在推動上百處地方創生,交通部雖連年砸錢補助鼓勵國旅,大眾運輸卻沒有跟上腳步,旅客只能自行開車抵達,也與提升公共運輸的政策背道而馳。

雲林口湖鄉近年發展精緻農村旅遊,卻因雲林海線火車不便,高鐵車站接駁公車又寥寥無幾,有旅客從台南到口湖鄉要轉三次公車,先搭客運到嘉義朴子,再轉車至北港,最後搭公車抵達口湖。一趟開車只要四十分鐘的旅程,搭乘大眾運具需時三個鐘頭。

人少的地方 永遠人少

跟中南部相比,被認為交通相對方便的宜蘭也有苦難言。冬山鄉星源茶園負責人劉景源是回鄉耕耘十二年的青農,推廣茶園遊程養出穩定國旅客源,更因參加國外旅展,外國遊客逐年增多。但從火車站搭公車到他的茶園,一小時才一班車,路線還繞了整個羅東,徒費四十分鐘車程,壓縮旅遊時間。

對國外旅客而言,台灣大眾運具英文標示不足、司機員語言能力也不足以溝通,外國旅客最後都是直接搭計程車最省事,就連不少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也被一輛輛私人運具包圍;以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今年六月推出「回森林家」主題市集,每天有上千名旅客抵達,每天卻只有清晨、傍晚各一班公車。

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經理蔡云珊說,農村旅遊最缺乏交通運具,觀光局規畫台灣觀光巴士或台灣好行路線時,只針對人流多的熱門景點,才會特地開闢路線跟站點,沒人潮的口湖鄉雖努力發展旅遊,卻始終在交通運具的規畫藍圖之外,根本無法翻轉地方現況,人少的地方永遠人少。

蔡云珊說,決策者不應坐在台北看鄉村,許多農村旅遊做得很用心,讓人想一來再來,卻總是卡在交通。政府想服務大眾而非小眾,但在此應逆向思考,先開發交通路線才能引進人流,如雲林海線有七、八個鄉鎮可串成完整遊程,應先準備好交通運具迎接觀光客,而非等到有觀光客以後才開始規畫動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