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教育部解禁學校服儀規定之後,部分大學女學生成功抗爭解除宿舍門禁,前一陣子也有開放男學生在校園穿裙子的新聞。
以追求人身自由或性別平權的觀點視之,這些事件都不乏正面意義,但站在師長的主場,較令人擔心的,是「若此可以,那彼為何不可?」的漣漪效應問題。
即在歧異的價值與認知下,所有被認為是「威權」的桎梏都將被一一檢視與批判,而且可能是無限上綱的。例如,已有學生在網路上討論學校門禁應該解除,接下來可是上課應開放使用手機。
眼下大環境氛圍丕變,師生關係也不再是以往那種師嚴而後道尊的模式,學生不再相對弱勢,師長也沒有印象中的絕對強權,特別是攻占成為「合法」的訴求常態,打著學運的旗幟就可以改革無罪,造反有理的境況下,未來的校園會不會是師長不想也不能管教,學生不願也不可以被管教的全面「解放」樣貌,甚至複製到整個社會與國家?
在大學校園,我們或許可以期待學生已成年,應有自我約束的能力,但這樣的期待,現在又似乎被迫要往下延伸到更年輕的高中職,甚或更向下探底,但這樣是否真的合適?
鍾邦友(高雄市/高師大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