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圭持恭敬心 鑿刻佛像度眾

羅智華 |2019.08.07
4215觀看次
字級
李秉圭的木雕題材十分多元廣泛,從木製屏風到人物、佛像雕刻、廟宇建築都是他創作的範疇。 圖/李秉圭提供
〈蓮葉座上觀音〉是以一體成形的方式刻鑿而出。圖/記者羅智華
李秉圭認為人物及佛像雕刻首重神韻。圖/記者羅智華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手持鑿刀、雙眼目不轉睛看著眼前的木雕佛像作品,七十一歲的李秉圭儘管已逾古稀之年,仍秉持著當年剛開始學習木雕的嚴謹態度,日復一日在工作室裡專注投入創作,一刀一畫刻鑿出佛法之美。正是這種「不忘初衷」的精神,讓他繼六年前以精湛的「鑿花技術」成為文化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者後,今年再登錄為「傳統木雕」保存者,成為以發揚傳統工藝榮獲「人間國寶」雙認證的木雕大師。

木雕世家 耳濡目染

李秉圭廣受各界肯定的精湛技藝可說是家學淵源,出身於彰化鹿港的他,是當地傳統木雕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他的父親李松林年紀輕輕就以過人木雕技術嶄露頭角,不僅負責天后宮等多間宮廟的修復工程,更榮獲首屆薪傳獎的殊榮,被譽為一代匠師。

在父親的啟蒙下,李秉圭從小也跟著耳濡目染,自然而然追隨父親的腳步,踏上木雕創作領域,具有藝術天分的他,傳承父親的好手藝,更將創新融入傳統木雕中,作品不落俗套,至今仍是創作不輟。他說,自己每次只要一拿起鑿刀,就會開始全心投入木雕創作,有時專注到甚至連飯都忘了吃。

李秉圭的木雕題材十分多元、廣泛,從匾額、木製屏風到人物雕刻、廟宇建築都是他創作的範疇,其中又以佛像雕刻最為擅長,他刻畫了多尊觀音菩薩的雕像,主題別出心裁,還巧妙結合結構力學原理,讓每尊佛像看起來慈眉善目,卻又體態精巧不笨重。

像是他二○一四年完成的作品〈蓮葉座上觀音〉,就是以一體成形的方式刻鑿出面容慈藹、端坐於蓮葉上的觀音雕像;〈騎龍觀音〉則是由手持念珠、法相莊嚴的菩薩,與腳下所騎乘的祥龍相呼輝映,展現活靈活現的立體感,宛如在高空中騰雲駕霧般。

秉持正念 沉澱思緒

「佛像雕刻首重神韻,不僅雕刻時要抱持恭敬心,我更希望能讓每尊佛像,都能展現出安定人心的慈悲力量。」長年鑽研漢學與書法、文化底蘊深厚的李秉圭談到,人物雕刻最重要的是神韻,拿捏好分寸,才可讓作品傳神、展現氣宇軒昂之勢。他說,就像古人所說的定、靜、安、慮、得,如同揮毫寫書法必須要靜下心來才能寫得好的道理般,木雕亦是如此,創作前一定要沉澱思緒、秉持正念,才能打造出好作品。

除重視作品神韻外,追求完美的李秉圭更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耐心雕鑿每件作品。像是他為皇母宮創作的手工神轎,就以「天圓地方」為理念投入兩、三年時間慢慢琢磨而成,獨具巧思的圖案雕刻,以及轎身設計令人眼睛一亮。

值得一提的是,當問到他打算再投入多久時間進行木雕創作,個性開朗的他笑著說,正所謂人生七十才開始,接下來的他仍會持續創作下去,期盼藉此將傳統木雕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人都能體會木雕技藝的美好與內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