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同情香港「返送中」街頭抗爭的同時,冷眼透過網路上各式不同的評論和報導多少可以了然,除了表象上的抗爭目標,例如質疑一國兩制和特首普選,激起香港市民「反送中」最隱微的內在動機或就在中國大陸崛起。香港市民中的文青,特別是自居中產階級的精英失去了過往擁有的優越感,並由此產生莫名的焦慮,並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必要有所宣洩。是以看似對兩制現狀的強烈不信任,實係失去自信的變形,甚至不惜訴求革命暴力。
若加上全球化和日益惡化的所得與分配不均,新世代失去可以拾階而上的憧憬,宅男宅女與其無所事事,不若上街一搏。從雨傘運動起始,看到港府的窮於招架,西方挾民主自由為名的報導和鼓舞,甚至明裡暗裡的迂迴介入,事態非僅難以收拾,加上無組織負責和好事者的群聚效應,又焉得不亂。
中國大陸崛起帶起的焦慮和不安,不僅在香港一地上演而已,單以美國川普總統就任以來持續升溫反中為例,即可想見影響之深之遠。如果說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隨即發起貿易戰爭,豈僅只是為了平衡貿易逆差,針對單一企業如華為的封殺,可以想見在貿易戰之外還有科技戰,再加上一帶一路和南海爭議,美國的憂懼較諸香港更有來自霸權式微的危機感。面對第二大經濟體直線上升的體量和國際影響力,大有重寫世界格局和秩序規範的可能,非但川普按捺不住,美國兩黨政治在對華政策上均主遏制,幾乎已成共識。
從美國主動出手遏制中國大陸崛起,回首再看香港市民何以持續上街抗爭「反送中」,就可以知道這不是特例。香港九七後成長的年輕世代直接承受的更是沿海城市的崛起,這就不僅是生存競爭和高物價之下生活空間愈益窄化的壓力,而是一去不返的優越感無從著落,況且還有五十年大限,只要有人點火即可燎原;相較於對殖民地的留戀,又何止於張懸港英旗幟,而是民族文化認同的自我錯位。九七前後移居香港的新市民原就有「適彼樂土」的自我想像,失落和恐懼,只會更強烈。
台灣夾處在中美之間,就歷史脈絡觀察,既是國共內戰的餘緒,也是美國一中政策歷經不同階段的更張和操弄,從南京到台北再轉到北京,拉動傀儡線的華府政客們以高明的現代性藝術手腕,既有人權考量又有和平轉移的民主推銷,但若追問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有無共謀,那就會是一個難題;這些過往,通過諸多解密或遭流出的文件,可以看出台灣較諸香港更有利於美方遏制中國大陸,諸多愛台賣台的論調,不過供人馳驅而已。歷經諸多艱難和考驗,台灣擁有今天的成就也的確可以自豪,若有失落於既得利益者自是更深。
台灣的大選遊戲從來都是熱火朝天,但從未有如今天的火焰高燒者,正是對岸崛起和島內反中的相激相蕩。從台灣民主化的自我感覺良好,到太陽花學運忽見絀於韓流,這是選民的抉擇,也恰恰如實描繪出台灣追求的相對優勢已然失色。執政者逆勢推出國安法修法意圖清理所謂的「紅色代理人」,看似無限上綱,實為莫名的恐懼;無獨有偶,深綠文青上網傳達出的「亡國感(芒果乾)」,不也恰恰就是另類的失落。想起《心經》「無有恐怖」或可求得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