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現在是所謂全球化的時代,自己看自己有時難免失真,對照別國的發展狀況,有助於了解台灣的處境。台灣去年失業率是五點一七,我們總覺得還不是很悲觀。但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二○○二年各國失業率顯示,台灣的失業率比加拿大、法國、德國低;和亞洲地區比較,也比香港的失業狀況好,跟日本差不多,但是跟韓國相比則高出近兩個百分點。排列比較,是否給我們若干警惕。
其次,依據主計處編印的國民經濟動向季報,統計一九九一至二○○二年美國、日本、台灣失業率變動曲線,美國失業率一直往下降,這是柯林頓總統任內的政績。反觀日本的失業率則節節上升,而台灣的失業率跟美國不相上下。特別是從整個發展趨勢來看,我們也是逐漸上飆。
愛爾蘭於一九九一年的失業率是百分之十九,到了二○○一年則降成百分之四點五。此外,英國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會力量抬頭,失業問題相當嚴重。經濟學家蔣碩傑還將此稱為英國病。然而英國現在的失業率只有百分之三點二。最有趣的是荷蘭這個國家,在許多條件方面與台灣相仿,該國前年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二點九。綜觀這些國家,其勞動市場以往的表現不佳,如今都改善到一定的程度。我們要思考這些國家是如何降低失業率,其中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效法?
女性積極投入勞動市場
勞動參與率就是失業人數加上就業人數,佔十五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例。二○○二年主計處的資料,台灣是百分之五十七,比美國少了十個百分點。我每次看到這個數字就有些感慨。中國人一向自豪生性勤奮,但是我愈來愈不敢這麼講,反而覺得國人愈來愈懶惰。相較之下,美國有百分之六十六點九的人還在勞動市場上,這個數據值得我們好好檢討。
接著這個經濟活動人口比例(一九九一至二○○○年),更讓人怵目驚心。這個數據所顯示的是還在勞動市場上工作者,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台灣只有百分之四十四,是所有先進國家中,比例最低的。仔細想想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等於一百人中只有四十四人還在工作,這意味我國依賴人口比例之高。別的先進國家國民平均所得比我們高,但是五十至六十歲仍在職場工作的比例,卻遠遠超過我們。
廣義的失業率,是指做調查時,問受訪者有沒有在工作、想不想工作、現在有沒有在找工作?如果說是在找工作,但沒有找到工作,這才算失業。這部分的人口大概有二十至三十萬,計算失業率要把這部分的人涵蓋進去,如此就會增加二至三個百分點。台灣長期失業的比例逐年上升,非志願性失業的比例也不斷攀升。而平均失業周數顯示自一九九六年後,台灣勞動市場往不好的趨勢發展。
一九九六年、二○○二年台灣勞動力參與率對照表中,四十五歲到四十九歲這群人,一九九六年,男性勞動參與率是百分之九十四,到了二○○二年降為百分之九十。女性勞動參與則是在上升,她們反而積極投入勞動市場。五十歲到五十四歲,從一九九六到二○○二年,男性參與率降了六個百分點。以美國的標準,這個年紀還需要工作。五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由百分之八十點九,降到百分之七十點七。看到這種狀況,豈不是讓人憂心,這些人照理是還應該工作的,卻退出了職場。相形之下,女性卻是年年增加。這裡面有兩個可能原因:一是因為退休條件優渥,選擇提早退休。另一則是一直找工作,到後來「哀莫大於心死」,索性不再找工作。
勞動市場的彈性遞減
我們以前的總體經濟政策向來沒有涉及勞動政策,都假設我們的勞動市場沒有任何問題。其實我們的勞動市場的彈性愈來愈僵硬。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對外投資增加,工作機會外移。事實是,台灣對外投資速度最快的階段大約在十年前,一九八七年那一波的對外投資都是勞力密集,當時台灣的失業率並沒有因而提高。主要是因為整個經濟還很靈活,新的投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比被它取代的那個就業機會來的穩當。
貿易理論上有個說法是,對外貿易會使彼此的工資愈來愈接近。全球化代表國跟國之間的壁壘消除,資金、資源的移動反而更為可行。而有時國際間的資源移動會比國內快。全球化程度愈深的國家,假定自己國內勞動市場移動性不夠快,所得將會愈來愈不平均。現階段失業問題背後所呈顯的是勞動市場的韌性、彈性縮減。如果沒有新的投資,就業率是無法創造的。眼前若干就業率是由政府的擴大就業方案來促成,而不是勞動市場運作所產生的投資,將來這些人又要如何回到就業市場呢?
一九九九年強化經濟體質方案,政府才把勞動市場的變動狀況納入考量。這裡有個問題需要思考:創造就業機會到底是誰的責任?面對產業政策與福利政策之間,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經常混淆。從「生產力成長與行政管制的關係」,乃至「勞動生產力與就業保障關係」的數據顯示,國家的生產力愈強,往往其政府介入勞動市場的程度較輕。反過來說,就業保障立法強的國家,其勞動市場表現都不太好。
我個人並不反對福利政策,但是卻反對會傷害工作誘因的福利政策。像美國曾經做過研究發現,一九八六年時,一個單親家庭如果沒有工作,則會收到八千四百五十九美金補貼;可是如果有工作,以最低工資去做事只能多拿到二千元。兩者差距不大,以致大家寧願失去工作,接受救濟。有鑑於此,一九九七年美國引進工作所得退稅制度,兩者相差七千元,這便是從制度上鼓勵大家積極找工作。此改變很值得政府借鏡,我們為何不能嘗試建立這個制度。如此既有福利政策,卻又不會影響就業意願。
職業訓練政策的檢討
辛炳隆(台灣大學國發所教授):前面幾場大家都談到眼前台灣面臨結構性失業問題,所以不少人針對此現象,提出加強職業訓練,提升新的工作技能來因應。台灣長期以來,是由政府主導職業訓練的運作,因為中小企業一般來說都不喜歡幫員工舉辦職業訓練。有鑑於職業訓練的重要性,政府近年亦透過機制將某些職業訓練委託給民間來辦理。目前的職業訓練政策傾向讓公立機構的職業訓練轉型,政府不再扮演提供者的角色,而是盡量委託給民間來經營。
職業訓練成效不彰
這可分為兩種模式,一是專班委訓:由民間單位提案,通過後就可開班授課。另外是所謂訓練券,員工於參加職訓之後,可以憑證取得政府補助受訓費。除此之外,為了鼓勵企業自行辦理職訓,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有人才培訓的租稅抵減;另外每個企業能有最多三十萬的職業訓練補助。上述方案基本上都基於一個前提,假設是因為訓練費用太貴,以致企業不舉辦、民眾不參加職業訓練。
根據這個邏輯思考,政府認為透過補助能鼓勵大家參加職業訓練,提升人力資本,促進就業。很遺憾的是,根據我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實際成效並不理想。
資源錯置問題嚴重
首先純就費用補貼的角度來看,這項政策到底能不能提高民眾參加職訓的意願?勞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二○○○年台灣企業曾辦理職訓的只有百分之十三點八。二○○一年,調查台灣勞工該年參加職業訓練者,只有百分之十二點五一;就業者中參加職訓者比例是百分之十三點九二,而最需要加強工作技能的失業者只有百分之三點七參加職訓。從這裡明顯看出政府的補助政策,對於提升訓練意願,效果不大。
據了解,參不參加職業訓練的考量點,並非因為費用過高,而是實際需不需要的問題。對已經在職場就業的人來說,他們挪不出時間去做職訓。而失業勞工則不知道該到那裡參加職業訓練。一般企業不辦理職訓的原因,是認為沒有需要,結果是普遍認為沒有需要,政府卻硬要補貼。而真正有需要的人即使沒有補貼,也會自己投資時間、金錢參加職訓;資源錯置的情況蠻嚴重的。
職訓福利化的迷思
另一個職業訓練政策的問題,是出在職訓福利化。很多企業辦理職訓的費用來自員工福利金、政府租稅減免,足見企業是將職訓視為員工的福利在辦理。而失業者則可能是為了領取訓練津貼才去參加職訓,這些都跟所謂人力資本投資的思考無關。再來是職訓內容無法符合企業需要。政府辦理的職訓課程完全沒有讓末端使用者——企業,參與整個課程的規劃。以致訓練內容與業界實際需要脫節。
目前國內的職業訓練機構分成三種:公立職訓機構、企業附設職訓機構、民間職訓機構。三者以民間職訓機構訓練成效最差。政府極力要將職訓轉移給民間經營,偏偏其品質良窳不齊。通常民營單位績效會比公家機關好是基於市場的競爭淘汰,很不幸的是目前民間職訓機構不但缺乏競爭壓力,甚至長期接受政府經費補助,根本無人予以監督。
對於前述諸多問題,在此提出若干對策。針對參訓意願不強烈的情形,我認為可以採取強制執行的方式。若是不願意強制規定,至少要多加宣導。其次,要重新思考職訓福利化的做法。如果認定人力資本是種長期投資,企業需要的是融資而非補貼。
最後是職訓市場化的問題,我認為要有個非常健全的民間職訓市場。這是政府的責任,政府長期主導職訓,卻沒有建構好的市場遊戲規則、市場機能。整個市場應該是有管理式的競爭,尊重市場機能,但是政府要適度干預。或許從這些地方著手,職業訓練才能朝正常的方向發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