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台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館開業七十周年。明星咖啡館曾是戒嚴時期,台北市文人雅士群賢獲取靈感和交換心得的創作沙龍,原址一度歇業,更曾遭祝融之災,十五年前重新開張,猶如希臘神話中鳳凰浴火重生,對台北市人文歷史記憶深具意義。
台北市是典型的政治與商業都會,台北乃至台灣大多數都會的聚落空間規畫,多半基於政商精英階層的需要與商業開發機能著眼,並非站在庶民日常生活為出發點,缺乏在地居民生活品質考量。
根據多年來的媒體民調統計數據顯示,台北市民對自己居住城市的認同程度與光榮感偏低,與台灣首善之區地位極不相稱,台北市與台灣其他城市的空間規畫品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西方哲學家羅素在上個世紀初訪問亞洲時曾表示:東方最大的悲哀是比歐洲還西化。台北市乃至於台灣其他都市,不像歐洲城市,有許多富於歷史意義的人文地標可供述說,足以讓當地居民引以自豪,並成為匯集認同感的精神象徵。舉目所及只有冰冷剛硬的玻璃帷幕、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水泥森林景觀充斥,空間規畫雜亂,毫無個性可言,缺乏人文歷史質感。
台北市要塑造自身的都會風貌,要有具備不可替代複製性的自我期許,筆者誠盼台北市日後會出現更多類似明星咖啡館或「雲門巷」的人文地標,彰顯台北都會的包容與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特質,以期使台北市轉型為富而有禮,更適於人居與富於人文氣息的高品質現代都會。
誠敏(台中市/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