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貞(台北市╲中華儒道研究協會儒道書院講師)
政治大學擬以收入、支出等系所貢獻度,衡量教師員額分配標準,引來不同意見。台師大教務長陳昭珍說,國外有不少大學實施此種制度分析成效,作為學校改善系所的資料之一。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質疑:「有把對社會的貢獻算進去嗎?」、「貢獻度如何定義?」
如何量化每個人一輩子對社會的貢獻度?大學若依學生人數學費收入、人事資源支出等數字,計算資源分配、招生名額、聘任教師等,將衍生諸多爭議。社會已瀰漫淺薄短視、只看眼前得失的功利氛圍,如果教育界也如此化約計算,的確值得討論。
舉例言之,做善事是那一念初發心珍貴?還是先算計此舉可為自己帶來多少名聞利養與附加價值?法國「巴黎聖母院」災後重建,承諾捐款的法國富豪與精品集團,精心算計捐款用途,希望重修聖母院建築或修復珍貴藝術品,未來或可與建築物、收藏品一起留名,創造媒體報導,提升自家品牌的典雅卓越。
相較於這些算計,小人物反倒無所謂。許多不知名的小額捐款,眾志成城,成功不必在我,只盼聖母院早日能重返昔日榮光。
有些社會角落的希望曙光,來自小人物的無私傻瓜付出,數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激起陣陣感動人心的暖流。例如台東愛心菜販陳樹菊,秉持「積德不積財」的信念,她白飯配豆腐乳、拌醬油即可度日,省吃儉用,大方捐款助學行善數十年。
這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沒讀什麼書,只有大愛,沒有數字,當然不會計算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卻以真實的血肉之軀,活出超越KPI不知凡幾的偉岸胸襟與利樂人群的人格典範。
古德云:「人人有個天算盤,良心為錘、道德為秤,天盤算衡,日夜精準,一個子都不落失。」我們希望下一代傳承惻隱不忍人、利他助人的躍動仁心?還是成為凡事計較得失,工於算計的心機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