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防止美中貿易戰高關稅下,中國大陸貨品藉由台灣轉運「洗產地」,經濟部祭出三大招,情節嚴重者不僅將裁罰三百萬元超高罰金,甚至有可能被廢止廠商登記資格,經濟部也研擬修訂《貿易法》,增訂「吹哨條款」,鼓勵企業員工及民眾監督並檢舉不法行為。
經濟部貿易局副局長劉威廉指出,現行對「洗產地」業者的裁罰為三萬元到三十萬元,經濟部已向立法院提出修法,提高至六萬元到三百萬元,並可連續、累積開罰,換言之,若同一家廠商發現十張原產地證明有偽標情形,將會累積開罰三千萬元,並連續開罰至改進為止。情節重大者,將提高罰鍰或廢止廠商登記資格;有涉及偽造文書,將移送檢調單位進行調查。
此外,貿易法也新增「吹哨條款」,不僅希望企業員工監督自家公司,也鼓勵一般民眾共同監督並檢舉企業不法行為,官員指出,將比照「工輔法」,設立獎勵機制。
此外,外媒報導,美國商務部公告,將對在南韓和台灣生產,銷往越南「小幅加工」後再輸美的鋼鐵製品課徵百分之四百五十六點二三關稅。經濟部表示,以台灣業者僅台塑和中鋼在越南布局較具規模,但估計受影響不大,且據統計,台灣出口至越南的鋼鐵,難以從數據上看出有洗產地的狀況。
中鋼則表示,經深入了解,這是指若是越南廠商使用大陸的鋼材加工後再銷往美國時,才會被美國依照對大陸鋼品採取百分之四百五十六反傾銷稅加平衡稅率來課徵;若使用台、韓鋼材加工再銷美,會依美國對台、韓反傾銷稅率來課徵,比起百分之四百五十六的重稅是極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