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柯藍(前排右三)、繆詠華(前排左一)及劇場導演漢雷柏(後排中)。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第二十三屆台法文化獎一日頒給三名藝文界人士,他們分別在台灣卑南族文化及語言研究、向台灣譯介法國文學並向法語人口介紹故宮、以劇場藝術促進雙邊交流等領域,做出可觀貢獻。
創辦於一九九六年的台法文化獎是由文化部(當時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人文政治科學院合辦。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及人文政治科學院終身祕書皮特(Jean-Robert Pitte)昨晚在巴黎頒獎。
今年三名得主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東南亞中心榮譽研究員寇柯藍(Josiane Cauquelin)、中央廣播電台法語節目「博物館時光──故宮瑰寶」製作人暨主持人繆詠華、德籍劇場導演漢雷柏(Lukas Hemleb)。
寇柯藍稱台灣為「第二家鄉」,她於一九七七年取得中文碩士學位,前往台灣進修,期間決定研究台東卑南族的南王部落原住民,為此先返回法國取得人類學碩士學位後,於一九八三年再訪台灣。
寇柯藍在南王部落與卑南族人密切接觸,獲允許紀錄年祭、研究祝禱詞,還紀錄了原本嚴禁女性參加的大獵祭,留下珍貴難得的研究素材;她近年投入卑南族神話傳說翻譯及文法解析,這項工作還在持續,未來將納入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藏書。
繆詠華長期從事中、英、法語翻譯,於二○一一年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外語導覽義工,隔年到中央廣播電台接受法語節目《士農工商》訪問,介紹故宮歷史及文物,後來開了新節目「博物館時光──故宮瑰寶」。
她說,獲獎更感任重道遠,未來會繼續翻譯法國當代小說及經典名著,並在廣播節目中幫助聽眾更加理解及欣賞中華藝術之美。
漢雷柏最初與台灣結緣,是因為南管音樂,當時他身為舞台導演,為與傳統藝術表演團體合作而開始探索傳統文化,先後與漢唐樂府及南管音樂家王心心一起工作。
他特別向去年底病逝的舞者蕭賀文致敬,他說,蕭賀文是少數幾個讓他理解堅守傳統與追求前衛,是可以並行不悖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