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鄭慧慈(政大阿文系教授)
伊斯蘭服飾持續1千多年並未有太大的改變,其穿著原則要遮羞體,長、寬與不透明是其特色。世人對此穿著經常存有許多的疑惑,尤其不解為何占世界人口4分之1的穆斯林服飾,無論在繁華的都市或偏遠的沙漠,都無法如其他族群一樣,隨著時代潮流徹底改變?
其癥結其實與伊斯蘭標榜的道德息息相關,聖訓云:「任何宗教都有道德,伊斯蘭的道德是『知恥』。」自古學者便認為伊斯蘭「信仰」是赤裸的,其外衣是「敬畏」,其裝飾則是「知恥」。任何穿上「知恥」外衣的人,人們就看不到他的缺點。反之,一個行為總是鋌而走險、善於謊言、妄語的人便是喪失羞恥心。「知恥」是伊斯蘭信仰最重要的道德支柱,實踐在外表的言行舉止以及內在思想修為上,無論古今,人人都奉它為圭臬。我更認為它是世界不分族群的道德準則。
在阿拉伯語中「知恥」的表象意義是心存「羞澀、羞慚」,是神、天使、先知、偉人都具有的共同特質,譬如高高在上的神,若不回應向祂祈求福報的虔信者,便會羞澀。而人的本質是無法接受面對神、天使、人或自己時沒有尊嚴,因此他也會羞澀,譬如他若背叛神的訓誨便會羞澀。女人的羞澀尤其鮮明,它是保護女性尊嚴的藩籬,足以反映個人的品德與家族的榮耀。21世紀以來,許多試圖藉主流文化趨勢,改變「羞澀」傳統價值觀的嘗試,基本上都無法成功,僅能影響少數的個體,因為它是社會整體的價值,背負整個族群的思想歷史。
在阿拉伯語中「知恥」與「生命、活人」源於相同的詞根;內心須「知恥」才能稱之為「活人」。不知恥就形同沒有生命,活人因此都會拒絕腐蝕心靈的「醜惡」。譬如若有人為自己所做的惡事沾沾自喜,就表示他面對阿拉時不會感到羞慚。對阿拉而言,這種欣喜比他的惡行更可憎。同樣的,一個懷有羞愧心的背叛者,勝過洋洋得意於自己行為的背叛者。
然而,所謂知恥的「羞澀」並非怯懦,知恥的人勇於揚善抑惡、宣揚正義、積極求知。知恥包含對阿拉知恥、對天使知恥、對人們知恥,以及對自己知恥,知恥的人格特質除了與生俱來之外,尚可藉由許多方式修養而成。知恥的人不至於做出醜陋的事,包含對神與對人的越軌之事。我的經驗更是:人若生活在「知恥」的人群中,儘管他是來自截然不同的世界,譬如來自無須「俯首下視」,也無須「遮羞體」的外地人,也能在人群中勇敢說真話、做正確的事,他甚至可以任性地發揮正義,卻能安全、安心的生活,這應該正是人類理想的生活。
阿拉伯詩王阿赫馬德.蕭基曾說:「國家無非就是剩餘的道德;一旦喪失道德,它們就消失殞落。」翻開史冊,多少民族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多少國家被強權併吞?它們雖訴說不一樣的故事,但敏銳的人必能警覺到過度強調個人自由與權利時,難免將傳統價值「知恥」貶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國家公器便寧願助長羞恥行為,也不願護衛道德,於是人們不再羞澀,為所欲為,流言蜚語不斷。殊不知當道德開始沉淪時,國家便無以支撐,鄉愿與謊言會加速毀滅的腳步,我們知識人身負護衛道德最後防線的重責,怎能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