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 駕駛文化與本土交通心理學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2019.06.17
3019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梁竣凱老師目前是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他在念博士期間受到張新立教授的鼓勵,展開了跨領域的學習之路,除原有交通運輸管理的知識化,並同時踏入組織心理學的領域,發展出本土交通心理學的研究。

由於傳統運輸領域的學術訓練偏向自然科學,強調方法論的應用與量化分析,研究焦點聚焦於車輛和通路,不太關注「人」的研究,更不探討人的心理如何影響交通運輸。竣凱老師觀察到,國內交通運輸心理學研究有著全盤西化的盲點,投入其間的學者大多沿襲西方既有的理論或研究方法,因此無法真正解決國內的交通安全問題。

他指出,台灣的交通事故百分之九十六其實是人為因素,而解決交通安全問題有所謂的3E手段──教育、工程、執法,要根本解決「人」的問題,就必須三管齊下。其中,交通安全教育具有長久且穩定的效果,而教育的議題則和社會心理學息息相關。

目前,交通主管機關的公務人員大多未具備心理學的背景與知識,主要仰賴學者專家提供諮詢與建議;可惜的是,該領域的學者無法提出一個具備本土觀點的機制。當我們沒有完整的理論框架來理解本土的交通運輸現象,而只是從諸多的實徵研究中歸納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會形成交通安全教育的困境。

譬如,國內交通安全教育教材編得很瑣碎,導致講師的教學訓練片斷不全,缺乏整體性的架構導引,也導致目前的交通安全教育僅流於形式,不過是用於應付考試或教學評鑑,對於交通安全的扎根助益,其實很有限。

除了將交通安全列為各縣市政府執行績效的考核重點外,竣凱老師也提出了下列實際問題:用路人對於道路使用的權利與義務到底清不清楚呢?該如何建立駕駛者的「駕駛道德」?建立「駕駛文化」的過程,是否應該有任何認知和程序?對應的駕駛執照考題或是考照制度,是否需要相應改變?

當政府喊出「人本運輸」的口號,以此為基礎所推行的交通管理政策,例如大眾運輸導向、弱勢偏鄉民眾行的權利保障、共享運輸行為管制、銀髮族交通安全等,都需要立基於本土觀點的社會科學理論,政策行銷的過程中才得以言之有物;擁有一個中心思想,政策執行者才知道他們工作背後的原因,有一個「理論機制」在推動著問題的解釋與解決,也才能將政策所要達成的目的與效果,傳遞給民眾。

而這些議題,都可從結合華人儒釋道的文化心理觀點,來建立理論、做出解釋,並發展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6月17日星期一早上8:15—9:00,陳復教授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國立交通大學梁竣凱博士暢談本土交通心理學,歡迎收聽FM101.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