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 宗教四喻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2019.05.20
1912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張蘭石教授任教於閩南師範大學心理系,研究宗教心理學,其最著名的理論就是「宗教自我曼陀羅模型」,建立有關窗戶、鏡子、羅盤與黑洞這四大宗教譬喻。

首先,宗教給人一扇窗,讓人們有機會跨越世俗生活,接觸不同的存在,而生命就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生深刻的轉變。然而,這扇窗固然有可能是「車窗」,也可能是「囚窗」。透過「車窗」,我們如實看到美善的前景,繼續在人生路上前進;然而,宗教同樣有可能令受苦的囚犯仰望「囚窗」,憧憬著自由世界,象徵人心在受苦時生起的解脫欲望,也象徵病苦者、內疚者對療癒與救贖的盲目渴求,而囚窗下的盲目信仰,就會變成「迷信」。

蘭石老師並將常見的宗教學家比喻為一面鏡子,這面神奇的鏡子,反映著人們的內在自性,能鑒戒蒼生,提供人們信仰、價值與行為的獎懲;可惜,也僅止於此而已,因為神佛、天使或魔鬼這些宗教意象,只是人心的投射。西洋文化中的赫密士祕學(Hermeticism)有句格言「As above, so below」,意思是,宗教勾勒的鬼神世界,屬於人間百態的一種鏡像。

華人傳統裡,常見人們將自己生命中的某些感受,例如「愛」,投射成為宗教的神聖對象,因「上天的愛」而感受到恩寵與勇氣;但也有會人因此沉溺於自我催眠,借助於迷信來逃避,墮回潛意識的恐懼。這時候,宗教倒像是一面讓人換個方法看世界的哈哈鏡。可貴的是,有些人透過宗教思維自我觀察、轉化,達到隱惡揚善的目標,他們認為,倫理道德的修養皆需從自心做起,因此對他們而言,宗教就是一面鑒照本心的菩提明鏡。

蘭石老師更以羅盤做為宗教倫理體系的象徵。古人認為羅盤上有神,以天池的搪、兌、欺、抭、沉、逆、側、正針等異動顯示吉凶。羅盤形似宇宙軸,是一種神聖空間,磁針定位一切而喻為自我、教主或終極實在;且羅盤可移動、可更新,可比喻成「聖顯」的動態,更顯示信眾生活世界的演化。當生活世界獲得重定與再連結,可喻為羅盤動態更新;人們對羅盤亦可有所選擇,皈依其他宗教組織時,就可比喻為更換羅盤。

另外,蘭石老師特別關注某些宗教信仰常見的黑洞。當教主對教義做出任意詮釋,便可能會滑向偏激的「宗教例外主義」,在腐敗失德後,自欺欺人地對道德進行懸擱,就會出現忽略人權甚至施行暴力的正當性,也是宗教恐怖主義的一大成因。他並以距離黑洞的遠近,來比喻宗教委身的程度:信眾猶如黑洞吸積盤上的星體,較接近黑洞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的星體,意謂著人不整合「面臨死亡者的直覺認知」,只知獻身教團而掩蓋直覺,其服膺終極關懷的程度雖不低,卻會因為權威而壓抑本心;外圈的星體,則象徵宗教委身程度較低的人。

蘭石老師說:「人只有實踐自己的終極關懷,安立信眾生活世界且提升直覺認知,才能確保自己不掉落到黑洞內。」

5月20日星期一早上8:15—9:00,陳復教授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張蘭石教授暢談宗教的四喻,歡迎收聽FM101.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