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北市不僅人口,屋齡老化也嚴重,屋齡三十年以上的老屋,北市已有逾九萬多棟,年逾五十有兩萬多棟,值得關注的是,五○年代末期如雨後春筍冒出的四、五樓老公寓,明年起大量加入半百俱樂部,未來十年是高峰期,共計四萬四千七百九十九棟,北市恐慢慢邁入「高齡化房市」。
此外,仿間相傳鋼筋混凝土壽命以五十年為界線開始衰退,專家雖未否認,認為改建壓力會愈來愈大,但不應把「老」和「危」完全畫上等號,住在老公寓的民眾應有警覺性,政府也應將更多誘因放在整建維護上。
今年四月花蓮規模六點一地震全國有感,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就曾提醒,北市若發生規模六級地震,可能倒四千棟房屋,防災型都更刻不容緩。
目前北市市屋齡逾五十年老屋有兩萬四千八百六十二棟、九萬三千四百零八戶,主要集中士林區四千一百九十三棟、中山區三千九百六十九棟、松山區三千三百三十棟。
市府統計,目前屋齡介於「四十一至五十年」建物,全市多達四萬四千七百九十九棟、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三十三戶,數量遠多於屋齡「三十一至四十年」、「二十一至三十年」的兩點六萬棟及八千棟,若老屋改建持續牛步,未來十年北市恐慢慢進入「高齡化房市」。
屋齡老化勢不可擋,但值得留意的是,北市普見的四、五樓老公寓,大多建於五○年代末期,一九六九年興建的房屋,屋齡明年突破五十大關,該批老屋高達五千八百三十二棟、一萬六千九百九十七戶,未來每年還將以「萬戶」速度進入市場。
高齡又少子化 品質難升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徐佳馨表示,北市房產其實「高齡化又少子化」,除了五十年以上老屋愈來愈越多,因近年土地取得困難、推案量小,普遍民眾在高消費高物價的生活壓力下買老屋已夠吃力了,更遑論養新房,相較於桃園、新北,北市新建案愈來愈少,很難提升民眾居住品質。
另一方面,五十年以上老屋的鋼筋混凝土,同樣面臨衰退考驗。雙北老屋改建協會理事長胡偉良指出,混凝土年久可能劣化、粉末化,所以通常視五十年為建物汰舊換新的年齡。
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婁光銘說,正常混凝土會產生鹼性物質,包裹鋼筋形成保護層,避免鋼筋生鏽,但鹼性物質受外在因素如空氣、水,導致酸鹼值受影響,慢慢退化變成中性,鋼筋會慢慢生鏽,但強度應不至於嚴重改變。「混凝土可能隨歲月弱化,但『老不代表不安全』。」婁光銘以總統府為例,結構也沒問題,重點在於設計、施工是否確實。他建議,油漆粉刷具有保護混凝土的功能,避免空氣、水滲入縫隙,民眾定期保養、健檢,可減少老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