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有鑑於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有許多貧窮的孩子從小就被迫當童工,欠缺上學機會,加上當地人常藉燃燒塑膠取暖,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影響居民健康。三年前,Akshar基金會在當地創立了一所環保教育學校。
環保教育學校,讓孩子以撿拾、繳交塑膠垃圾代替學費,學校規定每位學生,每周只要從家裡或附近地區蒐集二十五件塑膠垃圾交給學校,就可免費上學。
讓清寒學生用蒐集塑膠垃圾來換取免費就學的措施,不但讓學生免去借貸上學的尷尬,而且減少燃燒塑膠垃圾的毒害,一舉兩得,值得台灣學習。
對於清寒學生,台灣學校也有許多的補助措施,例如免費早餐、午餐、免費課輔和獎助學金等,這些補助都是無條件提供,如果能效法印度的環保學校,學生也要負擔可以付出的部分,這樣對學生而言,也不會產生標籤作用。
學校可以要求學生蒐集若干張的發票、參與幾次的社區服務,或是擔任學校的衛生隊、糾察隊等,甚至高年級可以參與低年級的服務工作等。
總之,學生有付出後,才能獲得補助,也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參與也是一種學習,而且學生也有自食其力的感覺。這樣才是更積極正向,更具有教育意義的好措施。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