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對每一個領導人而言,最難的就是堅持立場。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妥協,強度與時機的拿捏,往往困擾著每一個人。尤其是政治領導人。因為他們位高權重,影響的層面又廣,所以他們對某個政策的堅持程度,更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包括中國大陸決策者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自己很了解川普。認為川普不就是個商人嗎?商人是務實的,是重利的,只要滿足他的利益,他在立場上是可以妥協的。後來發現自己錯了。從網路流傳川普30多年前接受電視訪問的影片可以看出,川普在公平貿易、開放市場上的堅持,是30多年來沒變過的。
弔詭的是,堅持歸堅持,人們還是很難抓到川普堅持的最後到底要什麼。比如打華為究竟是談判戰術,還是本身就是目的?美國自己的智庫也說不準。也有人試著從博弈理論去預測川普外交的下一步行動,但後來發現博弈的前提是下棋的人必須理性,但川普卻不是理性的,所以預測常常失準。
有時我們發現川普是很透明、很簡單的,因為他所有的行動都會先用推特昭告世界,而且幾乎言行一致。
但有時我們又會發現他是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另類政治人物,所有過去對傳統政治人物的判斷,到川普這裡都撞牆了。這也是川普時代充滿刺激的原因。
英國首相梅伊是另一個堅持的典型。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在許多人跌破眼鏡的情況下過關,首相卡麥隆辭職,梅伊接任首相。
梅伊本是主張留歐的,但因緣際會地出任了負責領導英國脫歐的首相,所以她一上任就提出了硬脫歐的主張,也就是要和歐盟徹底斬斷關係,不但脫離歐盟,也要脫離歐洲單一市場以及關稅同盟。為了打消脫歐派對她的疑慮,她提出的立場比脫歐派還激進,並且放話說,寧可在沒有協議的情況下脫歐,也不要簽一個壞的協議。
然後就一直堅持這個立場,引得一些評論家說她這種強硬態度,看起來就像當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阿拉法特。
可是梅伊卻沒有讀懂當年的脫歐公投。論者指出,脫歐派在公投中只以4%勝過留歐派,所以英國民意基本上是分裂的。所以梅伊應該做的是往中間走,尋求全國民意的最大共識,以妥協方案讓傷口癒合,而不是加深這樣的分裂。
梅伊對民意的第二個解讀錯誤,是認為自己的脫歐主張在國會中遭遇阻力,是因為自己掌握的票數不夠,所以在2017年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沒想到選舉結果更差,保守黨的多數席次愈選愈少,讓她的阻力愈來愈大。
按理,梅伊這時就該妥協,跟工黨談判妥協的,但她並沒有。她只是跟黨內逼宮派談判,表示只要支持她與歐盟達成的協議,過關了她就讓出首相位子下台。梅伊算準黨內會為爭奪位子大打出手,到時誰都無法出線,而脫歐在即也不容陣前換將,所以她的位子還能保得住。
結果事與願違,等她發現非得在脫歐協議上與在野黨工黨談判,否則過不了關時,已經錯過最好的談判時機了。工黨已經不跟她談了。5月24日,梅伊含淚宣布將於6月7日下台。政治領導人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妥協,還真的是一份不好答的考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