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日前,與玄奘大學校長夏誠華先生、副校長林博文先生參訪了善導寺,聽聞了中長老有關通識教育的一席話,強調生命教育、倫理教育的重要性;悠悠然,讓我想起這二十餘年來與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的一段因緣來。
我想起了在清華大學的日子,想起這難得的通識教育首善之區,但卻仍不免有學生情殺案,就這一兩天而已,又有一位剛考上博士班的學生自殺。你說,這怎麼說呢!你能怪清華大學通識教育沒做好嗎?不!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我以為仍然是首善的,但這首善的通識教育仍然難有大影響力!這問題不只在學生們對於生命、對於倫理無認知;更嚴重的是學生們對於生命、對於倫理無絲毫真切的體認。「認知」與「體認」是不同的,「認知」是知識層次,「體認」則是實踐層次。通識教育的認知當然重要,但不只是認知,實踐更為重要。
嚴格的說,台灣當前的高等教育重視的只是知識的消費、販售、利用而已,並且又處處以「重視研究」為名,數著教授們的論文篇數,「教育」這兩個字已成為很多學校邁向卓越的絆腳石。不!有人會說,教育部不是又啟動了許多「教學卓越計畫」嗎?這可見教育部是重視教學的啊!我並不懷疑教育部的用心良苦,但我真想問的是:到底是「教學」卓越呢?還是「計畫」卓越呢?教師們汲汲於計畫之撰寫,日以繼夜,猶有未足,怎可能悠游涵泳於古今經典,怎可能篤志善行於倫常日用之間。
再說:在這資本主義化、消費化的現代氛圍裡,學生老早已將自己異化成「消費者」,學生自己拋棄了「受教權」,學生要的只是「消費權」,台灣的高等教育成了「『消費』與『販售』」這樣的機制,僅此而已。李遠哲等又大力鼓吹,提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專業型大學、社區型大學,如此四分,自難免等級,在台灣人的習慣爭競氣氛下,大學原先該有的「學為大人之學」的精神也就蕩然無存了!想想:沒有「正德」,哪來「利用」、「厚生」!沒有「正德」的「利用」,當然會「唯利所用」,這樣的「唯利」,豈能「厚生」。如此一來,還要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不是奢想,那是什麼?或者,根本不是奢想,因為台灣的教育當局老早已不想了,是不想,而不是奢想!再說這《大學》又是中國文化的老東西,在去中國化的呼聲下,不也該去掉嗎?思之、量之,台灣原是中國文化的守護者,至於今日,流落至此,寧不悲夫?寧不悲乎!
可不要忘了!大學要有「通識」,要好好「通識」大學;能通識大學,大學始能有通識。大學也者,學為大人之學也。「大人」的「大」,依《孟子》所說,「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人」是一「充實而有光輝的人格」,須知:「大學」也者,為的是要養成「充實而有光輝的人格」之學府,如此之學府豈能不重生命、不重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