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門諾醫院早在十二年前,就開始推行看護共聘。圖/門諾醫院提供
【本報台北訊】為了避免「一人住院全家倒」,衛福部推動住院友善照顧共聘,安排醫院看護一對多照顧,讓民眾省錢。但推動一年,全台四八三家醫院僅三十四家響應,無醫學中心加入,台北市更是一家醫院都沒有,反應冷淡。衛福部坦言,醫院多半擔心人事及作業成本增加,仍在觀望,會多鼓勵醫院參與。
衛福部去年透過座談會或諮詢輔導號召醫院響應看護共聘制,例如四名病患每天集資四千八百元,共聘二名看護十二小時輪一班,如此一來一名每天僅付一千二百元,花費較低,看護也有時間休息。醫院可選擇自聘看護或和人力派遣公司合作,或是醫院與個別看護簽約執行。
經一年推動,響應看護共聘制的醫院共三十四家,北區六家、中區八家、南區十四家、東區六家。衛福部嘉義醫院價格最低,每人每天二百元,看護一對八照顧;其他醫院價格最高僅一千五百元,為看護一對二照顧。花蓮門諾醫院早在十二年前,就開始推行看護共聘。
複雜度高 醫院管理負擔增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沒有醫學中心參與,台北市、苗栗縣、雲林縣和離島縣市也無醫院響應。衛福部照護司長蔡淑鳳說,過去病人自聘看護,醫院不涉入,看護共聘制要求醫院涉入病房安排、照顧分配和看護補充訓練,同時也需要處理爭議事件,複雜度高,對醫院而言的確增加管理負擔。
蔡淑鳳說,醫學中心患者多急重症病人,住院天數較短,未響應加入「是可以理解的」;台北市則可能平均所得較高,家庭照顧及看護人力資源較多,目前沒有醫院參與,「但這不代表台北市民眾沒有需求,我們會再推廣。」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共聘制構想來自共享經濟,理論是對的,出發點是好的,醫院沒理由不參與。但實務上牽動很多問題,例如醫院床位調配、病人組合、看護長期合作等,「病人入住院時間都不同啊!」當爭議出現,醫院處理,還是患者私下協調?病人照顧還牽涉華人文化,子女找了共聘看護照顧,長輩可能會氣孩子不孝順。洪子仁認為,現階段環境未成熟,並不適合,就沒有加入。
為解除醫院疑慮,蔡淑鳳表示,衛福部發展財務成本計算工具,當開放共聘看護的病床數達十五到二十床規模,醫院財務可打平,達三十床則有盈餘再聘一位人員協助協調與派班,達五十床以上規模,可能有利潤。
她說,上述工具已在醫院說明會公布,預期未來會有更多醫院加入。她強調,共聘制不只對病家、看護、醫院、人力派遣公司都有好處,也是長照人力的再整合,「有必要推廣,但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