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訊綜合外電報導】為紀念一九九五年遭遇阪神大地震而大規模修理的唐招提寺金堂,日本福岡市博物館即日起至九月二日,舉辦重量級「國寶‧鑒真和尚展」,展品就是建於八世紀奈良時代、奈良唐招提寺一百四十件佛像、珍寶,包括寶貴國寶、重要文化遺產,以及相關鑒真大師物品。
福岡市博物館對這項別開生面的特展相當慎重,十四日開幕當天同步邀請唐招提寺長老松浦俊海、前奈良國立博物館館長鷲塚泰光,以及畫家千住博氏等人講演,吸引數以千計以上的民眾、學校師生,前往一睹普遍在日人心目中「不可思議的人物」—鑒真和尚的故事,並從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肖像雕刻「乾漆鑒真和尚坐像」,緬懷高僧行儀。
展場上另一個國寶「四天王立像」,反映了與鑒真大師同行法師所傳授下來的唐朝式樣,影響日本的佛教、文化;此外,還有鐮倉時代描繪鑒真生涯的「東征傳繪卷」寶物。
唐代鑒真大師先後六次東渡日本失敗,至雙目失明,終在公元七五三年成功抵日,傳播佛教,弘法建寺、傳戒度僧,同時傳播大唐文化,被譽為日本的「文化恩人」。
鑒真大師所處的盛唐時代,寺院建築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僅大師的故鄉揚州,較大寺宇就有四十餘所,佛寺建築風格不斷推陳出新。
當時,鑒真大師在鑽研佛教經典之餘,也研究佛教建築藝術,在他東渡日本前,就建寺達八十餘座,所造佛像不可計數,可謂建築造像大師。他到日本不久,即奉天皇之命,在東大寺建造戒壇院及唐禪院,後再建造唐招提寺,他是這座佛寺的設計師及總指揮。
唐招提寺諸多房舍,大都利用原有舊建築改建,其中的金堂被認為是天平時代最精美建築,也是罕見的建築藝術珍品。當時日本寺院的金堂,多是雙層構造形式,惟有唐招提寺金堂突破傳統的單層形式,設計上取範於唐朝律寺的造型,將佛殿最前方圓柱游離在外,別具一格,其外觀華美、和諧,日本學者評價為「今日所存天平時代佛殿最完備者,其構造裝飾,足以代表當時最發達的式樣手法」。
與鑒真大師隨行赴日的弟子思託等人,都是造像高手,隨行工匠中有雕塑師、玉作人、繡師、畫師等。唐招提寺落成後,大師帶領他們和參加唐招提寺建造的日本工匠,在寺中造盧舍那大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像、梵天像、帝釋天像、四天王像。
其中,金堂內的盧舍那佛坐像,是日本現存乾漆夾雕像中最大、最宏偉的坐像。自從鑒真大師以乾漆夾造像後,這種造像藝術開始在日本盛行;唐招提寺的佛像成為日本造像藝術的傳播與發展借鑒,經世代推演,成為日本傳世藝術瑰寶。
日本直至十四世紀以前,包括從事醫、藥兩道者,都將鑒真大師奉為始祖。而大師對日本的繪畫、書法等發展,也都有傑出貢獻。唐招提寺內有三間壁畫,一些塑像的背後有常見的唐草與火焰搶珠圖案,這些繪畫藝術成為畫家學習範例,對日本繪畫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
中國書法傳入日本雖早,但盛行中國書風還是在鑒真東渡後,鑒真大師帶入日本的大量佛經,全是手抄書法作品,經過日本僧侶傳抄,書法唐風也隨之盛行。大師東渡時還帶去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人的書法真跡五十多帖,成為日本書家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