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宮神農大帝的稻穗,存放逾五十年保存良好,讓民眾稱奇。圖/江良誠
【本報南投訊】這把稻穗不簡單!南投縣歷史建築草屯鎮朝陽宮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廟內供奉著神農大帝,其左手持的稻穗是五十多年前,入火安座時收割的稻穀,歷經半世紀卻保持良好,讓信眾嘖嘖稱奇。文史專家梁志忠說,朝陽宮大殿通風乾燥,所以稻穗才能保存幾十年,見證草屯鎮穀倉的地位。
朝陽宮主委周宥騰說,明永曆二十四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率三千兵眾,途經見此一盆地,便與番目協商,引同鄉入內開墾,當時即有先民持媽祖香火護身庇佑,後來又成立了二媽會,即是朝陽宮的前身。
清嘉慶二年(一七九七年),居民倡議建朝陽宮祀奉「天上聖母湄洲二媽」,洪、李、林、簡等四大姓集資延聘名匠擇地興工,是草屯地區最早的媽祖廟。朝陽宮主祀媽祖,但同時供奉神農大帝、註生娘娘。
神農大帝神像常持稻穗或藥草,並直接以雕像呈現,朝陽宮的神農大帝則以安座當年採收的新鮮稻穗取代,沒想到一放就超過五十多年,除了和神像一樣都有被香火痕跡外,仍舊保存良好。
梁志忠說,神農大帝造型坦胸露臂、腰圍樹葉,手持稻穗或藥草,表示神農大帝教民耕種、遍嘗百草意義,草屯鎮是南投最重要的稻米產地,北投庄又是最早開發地區,供奉神農大帝也是先民祈求保佑,五穀豐收且保佑健康的用意,也為草屯開發史留下生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