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採用甄選入學以來,不時傳出「甄選入學不利於弱勢、考試分發最公平」的聲音。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爬梳歷年數據追蹤發現,弱勢學生最弱的是考試,如果依照考試分數高低填志願入學,弱勢學生其實更劣勢。
大學招聯會從一○六學年學測成績分析,五成的一般生學測成績在均標以上,來自低收入戶家庭的學生卻只占二成五,有七成五是均標以下,其中後標占了近四成二。
進一步分析指考成績,就一○二至一○六年考試分發登記學生,經濟弱勢族群與一般生的指考成績相比,顯示國文、歷史、地理、公民等文科的指考成績,經濟族群間差距不大(單科平均成績差在四到六分之間)。
英文與數甲則弱勢生的成績明顯較弱(平均成績相差十五分以上),數乙、物理、化學、生物考科,弱勢族群學生平均成績則落後十分以上。
弱勢學生較弱的考科,正好是印象中較多補習、課後需要投入額外經濟資源去補強的學科,這是導致家庭經濟弱勢學生在上述考試成績較為落後的原因。
比較基北區與東區三個入學管道錄取名額比例,基北區透過考試分發錄取比率與人數都是全國之冠。
花蓮、台東等經濟較弱勢的地區,則是繁星入學的比例最高,個人申請入學也比基北區多了十一個百分點,考試分發入學是最低,比基北區少了十七個百分點。
可見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市學生的考試成績較優、在考試分發錄取占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