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楠製作細木作時須分毫不差。圖/中央社
【本報彰化訊】曾獲國家工藝獎及傳統工藝獎的木作工藝家王肇楠,原本只是把木作當糊口工具,但他用相機和筆記錄木作細節後,除以另一種方式傳承父親傳授的技藝,也記錄下父子間情感。
在彰化縣鹿港鎮開設工作室的王肇楠,十七歲起跟隨父親王漢松學細木作;一走進工作室,王肇楠拍的王漢松照片就掛牆上,照片裡的王漢松神情嚴肅,頗契合王肇楠記憶中父親在世時的形象。
王肇楠說,原本學命理的父親生養九名子女,為養家進木工廠當學徒。「父親有著日本職人一絲不苟的精神」,王肇楠回憶,父親出師後到別間木工廠工作,不斷精進技藝,甚至取得當時總督府發的證照,等於取得國家認證。
木作連結父子感情
對王肇楠而言,木作是他和父親間感情和記憶的連結;王肇楠小時候在工廠看父親工作,父親製作木家具剩下來的木塊就成為他的玩具,「那是我那個年代的樂高」;製作檜木家具時刨下的絲,數量多到堆成小山,王肇楠放學時就「躺」在專屬檜木絲床,壓根沒想到長大後,木作會成為一輩子志業。
王肇楠國中畢業後,父親勸他留在木工廠,王肇楠於是決定留在木工廠跟父親學木工技藝。不過,工廠裡沒有父子,只有師徒,王肇楠說,「以前跟著父親學習的時候,常會被捏目睭皮(眼皮)」,還打趣說雙眼皮就是這樣來的;王肇楠在父親嚴格訓練下,不斷精進木工技藝,也繼承職人精神,對親手製作的太師椅、神明廳供桌等木作家具,要求分毫不差。
王漢松雖在工作上嚴格要求自己和兒子,但日治時期生活不易,只把木作技藝當糊口工具,王肇楠工作上雖戰戰兢兢,卻渾然不覺木作工藝文化的可貴,直到友人前往歐洲旅遊回台,談到在歐洲還要付費參觀當地家具工廠,王肇楠才赫然發現木作技藝其實就像寶山。
工藝傳承要看緣分
於是王肇楠開始用相機拍下父親使用的木作工具及製作家具時的流程方法,出版專書,成為少數以影像、文字記錄木作工藝的工藝家。對王肇楠來說,那些曾記錄父親工作的照片和文字,不僅記下細木作的點點滴滴,也記下和父親間的感情和回憶。
「細木作工藝能不能傳承,真的要看緣分」,王肇楠就讀大學的兒子有意接下棒子,課餘時也在木作工廠內學習,但傳承這件事,王肇楠看得很淡,直說時代不同,不可能再像父親那樣「訓練」兒子。
台灣傳統木工藝約可分為大木作、細木作和木雕,大木作主要指木造建築,細木作主要是各式家具、佛具製作。鹿港家具名聞全台,家具店數量及細木作匠師數都居全台之冠,但新式家具盛行,鹿港家具工法已不復傳統,部分細木作師傅只好轉行舊家具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