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受到規模、糧價、市場等限制,是屬弱勢產業,不僅年所得低於全國平均值,農業淨收入也僅二十三點四萬元,加以工作辛勞,還經常面臨天然災害肆虐、產銷失衡、勞動力短缺、國外廉價產品競爭等困境,農業往往成為年輕人就業的末端選項。
由於台灣農民多為小農,個體戶種植之規模,不足以左右市場的供需,也無法自行找到銷售管道,只好交給盤商處理,使得盤商在整個農產品供銷流程中,扮演了調控角色。
如今隨著資訊科技及設施的普及,互聯網及物聯網興起,對傳統的產品行銷模式起了革命性的轉變,虛擬市場興起,透過網路、直播等方式,消費者可以直接與農民對話,縮短了中間的環節與耗損,農民開始有了可以自行銷售的管道。
然而除了少數年輕農民善於透過網路行銷外,多數農民還是不習慣電腦操作,台灣農業未能跟上新一波的零售革命浪潮,特別是農民的生產決策,還是採取非理性的行為,一窩蜂,賭一把的方式,加以政府又缺乏有效的源頭管控及預警機制,讓台灣農業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價格暴跌,致農民血本無歸。尤其台灣經濟須仰賴國際市場,政府積極想要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農業往往被拿來當敲門磚或伴手禮,讓務農充滿悲情,更遏止了年輕人投入。
多數政治人物只有到了選舉,才會喊重視農業,候選人才開始走入農村與農民話家常,拍拍宣傳照,展現對弱勢的關懷,甚至端出「惠農」措施(如提高農民各項福利)拉攏農民,討農民歡心,卻不願用心去解決農民長期存在的根本問題。
此次高雄市長韓國瑜賣力把農產品行銷出去的作法,讓農漁民相當感動,在高雄當地農漁村引發熱烈回響與支持,逼得蔡政府也到日本搶訂單,台灣農業從未受到如此關愛重視。
台灣農業要永續發展,除了農民本身做好自我生產、品質與衛生安全管控外,政府應協助農民建立更有效的生產風險管控機制,建立具台灣特色的農業經營模式,整合現有農業資源做最適當配置。
積極鼓勵農業的創新研發和投資,同時落實源頭管理,農產品進口監控,農產品產銷資訊即時通報系統,讓農民不再面對產銷失衡及貿易自由化而膽戰心驚,也可以重拾務農的尊嚴和歡顏。
李武忠(台北市╲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