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北區決賽選在宜蘭縣立體育館辦理團體賽,地面鋪滿紅地毯、架起反響板,裝潢成一座臨時音樂廳。圖/章凱閎
【本報台北訊】全國性音樂比賽竟是在「體育館」開打!這是今年三月在宜蘭縣舉行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北區決賽實況,主賽場之一的宜蘭縣立體育館,地面鋪滿紅地毯、架起反響板,就這麼陽春改成一座臨時音樂廳,讓三百餘隊、上萬學生在此演出。
從月初開賽以來,參賽師生怨聲載道,批評主辦單位教育部藝術教育館「把美學教育當玩笑」。連資深樂人、卓越盃音樂公開賽的創辦人鄭吉良也諷刺,全國音樂賽該改名叫「國家級音樂體育聯賽」。
這項每年十二萬人參加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是國內規模最大音樂賽事。
參賽者從國小至大專生,涵括管弦、管樂、行進管樂、國樂、合唱、各式重奏等項目,分為團體及個人組賽事。決賽有逾六萬人參加,分北、中、南區進行,由各區轄內縣市輪流擔任東道主。
參賽人數占全國近半的北區,承辦縣市平均要包下至少五個場館,才能在半個月內消化超過八百隊、逾二萬八千人次的賽程。因參賽者眾多,除了要求場館空間,也要周邊腹地配合,導致部分硬體不足的縣市,被迫讓學生在體育館較藝;過去十五年,北區在就有六屆決賽在體育館舉行。
體育館迴音嚴重
影響音準
國內音響技術權威、實踐大學音樂系主任宋正宏指出,音樂廳,顧名思義是為音樂演奏而建造,「音樂賽事辦在體育館,本身就是個大錯誤」。
例如國家音樂廳,從牆面材質到曲線設計,都為了提供聽眾平衡、真實的聲響。至於體育館,四處是不規則的水泥、玻璃,再加上挑高設計,用麥克風講話,連聲音都是糊的。
台大管樂團指揮吳鵬飛說,體育館迴音嚴重,「團員耳朵聽到的聲音,可能有時間差、是錯的」,以致合奏時容易解體,而且主辦單位把「第一預備區」安排在室外,一方面內外溫差大,影響樂器音準;二來,若遇雨,也增加樂器、樂譜受損的風險。
表演藝術聯盟專案研究員蔡淳任表示,對比「全日本管樂大賽」,每年固定在名古屋會議場「世紀音樂廳」(Century Hall)舉行,會場不但有三千多個座席,還有音響設計權威永田穗背書,與台灣簡直是天壤之別。
今年增編經費
音響有改善
面對批評聲浪,藝教館表示,主辦單位也是「逼不得已」,例如宜蘭演藝廳,定音鼓進不了通道;或是羅東鎮展演廳,因緊鄰羅東夜市、腹地不夠,「三輛遊覽車都停不下」。
為何堅持採各縣市輪辦?藝教館表演藝術教育組主任李順霖坦言,「集中在同一個縣市每年辦,一定沒有地方政府願意接」。
此外,各縣市輪辦,也提供各地區民眾就近觀摩的機會。
藝教館強調,今年度先增加經費,從歷年約一千四百萬,一口氣加碼八百萬元,改善場地音響。
去年底,藝教館還安排專業人士以器材檢測,設計反響板的擺設、地墊、地毯及評審席背板,檯子也特地架高三十公分。
有二十年評審經驗的東海大學音樂系講師許榮富,針對改善措施,表示評分首日,「第一隊、第一顆音一下去,我們幾個評審就轉頭對看一下——音響真的比想像中要好很多」。他說,現場有儀器佐證,殘響值落在一點三至一點五,與音樂廳(一點二至一點五)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