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理有時並不是以直線的方式進行,當我們覺得某些事物不可思議時,其實也正是提醒我們要換個角度,以另類的方式思考回應。為求具體起見,就讓我們從身邊的事物說起。
前些日子某名牌的環保袋在台北上市,引發空前的搶購熱潮,甚製造成部分人員的受傷與爭吵。更誇張的是,以環保為訴求的物品竟以反環保的高價方式收場,更說明了當前社會的弔詭與病態。首先,我們並不反對優質商品的存在,也不排斥優質商品應具有的價值,反之,我們其實是願意鼓勵高品質的商品,以優質而延長使用的壽命與效能,反而能避免「一用即棄」的環境污染。同時,優質的商品也能提升使用者的品味與美感,亦可謂兼具美學教育的功能,何樂不為?然而,我們卻不樂見利用優質商品配合某種意識型態而形成一種盲目的追求,例如利用環保的訴求。很顯然,此時的商品及環保早已不再是目的,而只是商人斂財的手段罷了,就此而言,再優質的商品、再動人的口號,也都只是被消費的對象,成為製造另類迷思與慾望的工具。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惡。
其次,我們也在此次事件中,再度見證了群眾的盲目性,也突顯民主社會的病源。尼采不喜歡群眾,因為群眾缺乏個性,而且逃避自我的責任。群眾只要隨波逐流,不必負責。此中的邏輯很簡單,以量制質也。一個人逃課是逃課,十個人逃課是逃課,而全班逃課可能就是放假了,此所謂積非成是,眼前的環保袋事件便是明證。如果民主社會是以量決定質,如果社會輿論是以群眾為基礎,雖然不必然導致錯誤,但也不排除盲目與迷信的可能。因此,如何提升人民的獨立思考能力,應該是社會改造的重要項目之一。
其實也不必悲觀,正因為這些問題的出現,才逼迫我們必須認真面對,而人與社會也需要成長的時間。我們要有耐心與智慧,在看似混亂的社會現象之後,找出迂迴卻又直接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