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著作,向來都是我的充電站。星雲大師新著《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更是成為我動力的源泉。
呷教,就是靠佛教吃飯。星雲大師在序文中講:「我希望佛教靠我,我不要靠佛教,也就是我不要做一個『呷教』的和尚。」
事實的確如此,一生沒有進過學校的星雲大師,如今不僅著作等身,還獲得三十多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到目前為止,星雲大師在全世界創建五所大學,以及三百間道場,一千三百多名徒眾分別從事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種弘法事業。
正如星雲大師所說:「我一生說給別人聽的,寫給別人看的,也就是我在做的。」
星雲大師曾發願:「我要給人,不希望人家給我。」「給」是星雲大師的信念。在星雲大師看來,「給」並不是漂亮的口號,而是要用一生去實踐。星雲大師給全球佛光山道場所訂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中不難體會到,星雲大師一直誓願將最好的給人。
若要給人,首先自己要具備「給」的能力,這點毋庸置疑。正所謂:「度人先度己。」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一生沒有進過學校的星雲大師,何以獲得今天的成就。當然,這與星雲大師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星雲大師在佛學院圖書館兼任管理員期間,在繁忙的工作之外,經常忙裡偷閒,翻看《水滸傳》、《三國演義》、《基度山恩仇記》等中外名著。甚至在開大靜之後,點著線香躲在棉被裡偷偷閱讀,直至天亮。多年後,星雲大師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不禁感慨:「這樣數年之間,拜忙中自修之賜,我不但得以遍覽群書,更激發對文學的深厚興趣。」
到後來,星雲大師開始弘法,為著一個開示,往往忙了幾個通宵,準備講稿。為了一篇文章,更是經常幾個夜晚,熬夜筆耕。
大概,有人曾有過這樣的困惑:星雲大師的著作量體龐大,僅《星雲大師全集》就總計三百六十五本之多,真不知從何讀起才好。
那麼,不妨從星雲大師的這個「給」字,讀起吧!
朱同慶(大陸/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