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愛倫
有時候,好像因為親近一個朋友而失去一些老朋友。
有時候,好像因為親近一個朋友而得到一群新朋友。
有時候,好像因為離開一個朋友而一舉切斷一種慣性生活。
有時候,好像因為離開一個朋友而意外發展一段多元生活。
人我之間一直存在神奇奧妙的牽動力,利害關係並不是轉變的起因,明志選邊站也不是必須的態度,但總是會發生板塊移動,這些單純的演變,有點莫名其妙,又有點理所當然。
漸漸淡去……漸漸濃郁……哪裡有一定存在的導致原因,可能,就只是感覺在轉動吧!
是感覺在影響心緒?還是心緒在影響感覺?
是事情關鍵在左右感覺?還是感覺註解了事情的樣貌?
大概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人跟人之間會有誤會與誤判,因為這些直覺仍會有模糊地帶,有時難免恍惚,究竟該相信「真的」?還是該相信「覺得」?
人頭對,俗事就是趣事。
人頭不搭,常態誤為搞怪。
就算你來我往有規則有常理可循,最後,「感覺」會不會仍然是情誼持續的必要條件?
天下人都在尋覓投緣人。
無緣的,別費功夫計較。
有緣的,自有天作之合的順心。
是不是很多人的故事也重複這樣的情節:
有時候,明明覺得自己很鍾情一個人,卻又選擇離開他。
有時候,明明覺得自己很惱怒一種關係,卻緊緊抱著不放。
有時候,明明覺得誰都休想約束自己,卻又煩憂少了聞問。
有時候,明明覺得每個人都有一套可以學習的人生道理,卻又突然不想費力氣進步。
矛盾,就是這麼犀利躺在心上。
晚上翻到左邊想想,早上翻到右邊想想,到底貪心多還是滿足多?
每天跟自己腦筋急轉彎的人,就算不會失智,怕也把自己的思路打了好幾個結,所以有人說,思考型的人並不會因為常跟自己對話就心明如鏡,也有可能在虛無中拋出了難題。
有些人不喜歡一再重複。
有些人不喜歡一再改變。
但重複未必是累贅,改變不一定是冒險。
我的狀況是不喜歡知道太多,也不喜歡知道太少。
每一樣的知道,只要剛好夠做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就是我最喜歡的恰到好處。
那天去探望一個長輩級的朋友,因為他細說,我才恍然我們竟然有三年沒見面了。
我說:我老約不到你,以為你是單純的不想見我……
他說:老了,雖然聽了什麼都會忘,可是跟妳在一起,不就想聽聽影劇圈的八卦打發日子,妳卻永遠是什麼都不說,還不停地滑手機。
我笑了解釋:不說八卦真的是因為什麼都記不起來,誰的故事對我都是年代久遠的退墨流水帳,刀架著脖子我也掐不出一樁情報;不過我沒印象自己那麼愛滑手機,這一點保證再也不會發生。
然後那天,我們從三十年前彼此的關係聊起。
我們一起去香港,他在機場發現忘了帶護照,只好坐下班飛機趕去會合;我們還一同去上海,遍覽石灣的雕塑,但只帶回價格不高的泥人張擺設作品;我們甚至也談起居然同時對幾塊翡翠動心,也因而有了相同鑲工的戒子。。
我問他:戒子呢?
他說:早就鎖著!妳呢?
我說:人老了,手關節變大了,什麼戒子都套不上去。
他說:去把戒子放大呀!
我說:沒興趣了!就曾虛榮那麼個短時間。
我們約定,改天,再一起套上戒子回味往事。
那天回家心情出奇的好,先生甚至說去運動房,要把身體練得更健朗些,因為好玩的事有趣的話題還這麼多。
二月中去看書展,好嚇人的書量,不知道自己這本《此刻最美好》在其中能有多少競爭空間。
我很喜歡自己的書被列在勵志類別裡,這符合我簡單人生裡的簡單願望,如果我們能相互靠近,那就讓我的好成為你的力量吧。
年輕時,我們會對一些人的溫和態度解釋為太自保太鄉愿;現在我不這樣想了,我也不會鑑定自己的緘默是一種鄉愿,因為我真的話到舌尖、義到胸膛,總是會多思一念:如果一句話一個意見,不能讓一種境況變得更和平更理想,何必要做意見領袖?何不多做傾聽者?
一年容易又起頭,年假休得我腦空空心空空,這才發現,不管怎樣,日常仍需有些像工作的心思推推手腳腦心並用才好,不然,隨筆之中顯得空茫。
我還是需要樂玩工作才有玩樂興致。
玩太多,玩太久,人會糊塗,注意力會散漫,這就應了近日警示新聞:手機滑多會減弱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