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最近怎麼了?蔡總統上任之初,說好的保證會維持兩岸現狀,言之鑿鑿,記憶猶新,如今出現大翻轉,不過短短三年光景,兩岸關係驟升至準戰爭狀態。
蔡總統日前接受外媒專訪時,直指中國大陸軍事威脅日益加劇,台灣無時無刻都對中國大陸攻擊的初步跡象保持警戒,她並期待台灣承受第一波攻擊後,其他國家共同站出來強烈施壓中國大陸。
蘇院長則引用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對抗納粹德國說的「戰海上、戰海灘、戰街道、戰山上,我們絕不投降」;兩岸一旦開打,「給我一支掃帚我都跟他拚」。
台灣朝野兩大政黨的兩岸政策主張,大相逕庭,南轅北轍,相較於綠營高層強硬抗中立場,藍營一些有意角逐總統大位者,都力主兩岸和平,例如:朱立倫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心態」,宣稱將保持海峽兩岸的穩定;王金平認為兩岸和平能帶來國家興旺,去年十月在立法院提出這一代必須負責地簽署一個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吳敦義則拋出如果重返執政,有意洽簽兩岸和平協議。
然而吳敦義的話才剛說出口,旋即招來蔡政府全力圍剿,蔡英文總統堅稱不會接受任何會消滅、傷害國家主權或消滅台灣民主的任何政治協議;蘇院長稱二戰英德簽署的和平協議,結果換得希特勒發動戰爭;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指和平協議等同統一協議;民進黨更批和平協議就是投降協議。
由目前執政黨看待、因應中國大陸的對策,無異重回當年蔣經國三不政策、李登輝戒急用忍的老路子。
蔣經國提出三不政策有其歷史背景:一九七九年元旦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和平統一取代解放台灣;蔣經國認為與中共接觸談判,就是自殺行為,遂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作為反制;不過蔣經國晚年於一九八七年開放大陸探親政策,終結了「三不」政策。
四十年後,習近平上月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一番談話,讓蔡政府抓住機會強硬回嗆,進而把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由經濟層面擴大至政治層面,釋出諸多限縮信號,包括:管制退休高官與退將參訪大陸、申領大陸居住證影響公民權、兩岸和平協議設下雙公投門檻等等。
在台灣,政黨輪替已是常態,民進黨和國民黨都經歷過在朝、在野。民進黨執政時,沒有宣布台獨,北京沒有輕啟戰端,至於國民黨執政期間,沒有賣台,而北京也沒有併吞台灣。
如今蔡政府的兩岸政策出現大轉彎,由三年前的力陳維持現狀,轉而凸顯北京軍事恫嚇,甚且擺出一副不畏戰姿態;一時間,台海上空瀰漫著山雨欲來、戰雲密布的緊張氛圍。
然而蔡政府在去年九合一選舉苦吞敗果,如今再打兩岸牌製造台海緊繃,暫不論能否打動選民,即使是贏了選舉,對台海和平、兩岸穩定又有什麼正面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