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扶貝
婆婆年紀大了,很喜歡嘮叨。有一次,我才剛買了一件灰色的衣服,又接著買了一件淡藍色的,婆婆對我說:「你買的都是淡色系衣服,沒多大差別!」我生氣地說:「人各有喜好,你喜歡深色的,我不一定喜歡!」
婆婆不時表達她的觀點,讓我漸漸產生了反感。後來,我買任何東西都瞞著她,網購的東西也都先寄到公司,拆了包裝後再帶回家。這樣,當我把新衣服穿到身上時,婆婆往往都沒察覺,自然也沒機會加以評論了。
慢慢地,我還養成了一個習慣,不管做什麼都不跟婆婆商量。
比如夏天到了,廚房裡比較熱,我會直接買個冷風扇回家,而不是從婆婆的角度出發,買一個省電的電風扇;婆婆看到了,雖然有意見,但也不會表達出來。久而久之,婆婆的話好像真的少了很多,家裡感覺也清靜了許多,我以為,這就是我和婆婆共處最好的狀態。
直到一天晚上,我注意到兒子每次看電視時,一定要婆婆坐在他旁邊一起看。我好奇地問他:「平時也不見你和奶奶有多親近,為什麼看電視時喜歡讓奶奶陪著你看呢?」
兒子笑著說:「我就喜歡奶奶的嘮叨。我看電視不會發出任何聲音,但奶奶看到每一個情節都要用自已的話複述一遍,她那家鄉話多有趣啊!這等於我看一次電視,卻開心了兩次。」
聽了兒子的話,我心裡為之一震,婆婆的嘮叨聲,竟成了「有趣的聲音」?這樣說來,兒子對婆婆的嘮叨並不反感,反而覺得親切;而我卻因為對婆婆的嘮叨有過多的解讀,覺得心煩。
但仔細一想,婆婆的嘮叨也是一種關愛啊!沒有了婆婆的嘮叨聲,家裡雖然清靜,但如果連最親的人之間都互不言語,那家庭氛圍不就就愈加淡漠了?
因此,我決定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多讓婆婆參與家事、做決定,讓她的嘮叨為家人的感情加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