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從小就有手機相伴。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Z世代指的是在一九九六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天然數位化」,在嬰兒時期就被社群網路、手機及電腦圍繞。長輩可能把社交網路視為工具,但對他們而言,社群軟體是生存必須要件。《華爾街日報》統整出Z世代的七大特質,凸顯這個世代正是「網路世代」。
線上或現實?
界線模糊
二十二歲的荷斯特說:「老人常說,現在年輕人都不知道怎麼在現實裡和人相處,可是在線上聯絡,不就等於在現實裡聯絡嗎?」只要動動手指,點開臉書的iMessage、Instagram(IG)等社交軟體,Z世代就可以輕鬆和他人互通有無。
二十一歲的夏普在十三歲那年意外成為時尚部落客,她在社群意見領袖成為可以賺錢的職業前,就成了網紅。她說,在心理上,感覺起來像有一半的自己活在現實,另外一半則活在社群網路上,一個自己可以和朋友、粉絲直接連結的地方。
網路無隱私
安全成問題
每一個Z世代都渴望自己的貼文、影片能在網路上永久留存,最好是大紅大紫,對於隱私不是那麼在意。二十二歲的波瑟說:「唯有在想說心底話時,我才會打電話,或真的和人說話。」
但安全問題也不容小覷。Netflix最新懸疑美劇《安眠書店》,即是關於一名書店經理如何透過網路監控與日夜跟蹤,摸清女方底細、追到女孩,最後為愛殺人的故事;二十一歲的貝克說:「若我要在IG上打卡,我一定會等到自己離開那個地點才打。」
個人品牌塑造
IG優先
Z世代年輕人每月使用臉書的次數大概是零次。夏普說:「臉書就是個讓家人朋友知道我還活著的工具。」毫無疑問,IG是新一代的臉書。若年輕人碰上什麼,IG是他們首先上傳分享的地方。荷斯特說:「在IG上,每個人都是內容產出者,意即每則貼文,都是一種刻意的個人品牌塑造。」
資訊的獲取
多從社群來
二十二歲的蒂芬妮.鍾是Zebra IQ的執行長,她的公司專為企業提供了解Z世代的策略。她表示,社群網路幾乎是年輕人閱讀新聞的全部來源,他們不會特別去看新聞,但在滑手機時就會看,而且他們大量讀取標題。
影片很重要
但不是全部
YouTube對Z世代來說超重要,重度使用IG的年輕人也把YouTube當成自家廚房每天逛。不過,有媒體公司為了滿足「視覺世代」的需求,曾把一切內容都轉換為影像形式。荷斯特認為,這是老一輩人對他們的誤解。
二十一歲的Snapchat前工程師雷菲德說:「我們這一代是比較視覺化,但那是因為這些可以播放、錄製、剪輯影像的程式對我們唾手可得。」重視影音並不代表年輕人不讀書,他們可能是教育程度最高的世代。
豐富生活
提升對同儕覺知
年輕人認為,媒體喜歡報導科技的負面影響,卻不談論科技如何豐富他們的生活。手機無比有用,在被父母禁足時,手機可以讓他們和朋友保持聯繫,也可以協助他們尋得有相同興趣的人。網路可以讓Z世代年輕人對同儕的生命體驗,有更高的覺知。
網路成癮
Z世代也會怕
太過沈迷社群網路不是長久之計,這一點沒人比Z世代更懂。有時他們會在社群網路上銷聲匿跡一陣子,休養生息才能走更遠的路。不過也有Z世代對於何謂「健康的」和「不健康的」網路使用感到困惑。
華盛頓大學人機互動系助理教授悉尼可的研究主題是十四到六十四歲人的手機使用習慣,他發現,不論年紀大小,誰都會對手機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