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快的旋律從喇叭音箱流瀉而出,透過地板震動的感應,聽語障表演者陳濂僑一身棒球裝走向舞台,透過打棒球的默劇表演展露獨特的肢體語言。
舞台上,陳濂僑最愛表演的默劇「打棒球」,他透過生動逗趣的肢體語言,能同時一人分飾棒球裡的打擊、投手、捕手和主審等角色,一人就能打一場棒球賽,不論在監獄、學校的演出,往往搏得滿堂喝采。
目前在公共電視與王曉書主持「聽聽看」的陳濂僑聽不見聲音,所有對聲音的記憶只有在那遙遠的一、二歲……。風吹是什麼聲音?海浪打在岸上是什麼聲音?下雨又是什麼聲音?像電影「走出寂靜」裡的那個聽障父親一樣,活在寧靜的世界裡。
讀國立藝專時,陳濂僑才發現身邊聽人同學對外在知識遠比聾人豐富,「那時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彼此之間的差距,深刻的體驗到身為聾人的我有一條坎坷,崎嶇不平的路,似乎每一個地方,都會因為聽不到的關係而充滿阻礙與難關。」
儘管前方路途難行,陳濂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完成一些事情,「也許我會遇到很多困難……沒有任何人幫我翻譯,老師也不會因為我的聽不見而改變他的教法,我知道我會比任何人還要辛苦,要比任何人還要努力。」畢業後,他開一家小型印刷店:「正值打拼階段的我,每當夜深人靜或獨處時,依然會想到自己誠信受欺,被鄙視詐欺的情形,總會讓我沈痛良久。」
在一次因緣際會下,他在電視台主持手語節目,因此也參與聽障人士社團並致力推廣手語:「學手語好處多,用途廣大,潛水可以在水裡打手語、聊天,坐大眾運輸工具時可以隔著玻璃窗和對方交談、聊天,PUB響聲太大、陸軍、空軍、海軍、股票、和不影響他人吵架而手語都派上用場,連考試也是。」
陳濂僑也開發默劇課程與演出,為聽障人士和聽人搭起連結的橋梁,用「人體攝影機」的概念表演默劇。他提及,默劇演員把自己身體當作是一台攝影機,分別表現不同方位、不同距離的動作,如同攝影機能拍出遠鏡頭、中距離或是局部特寫的動作。
「表演默劇,演員要有豐富的表情和靈活的肢體動作,而且往往一人擔任許多不同的角色。其實聽障朋友平日用來溝通的手語,便存在著高度的趣味性與變化性。」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