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百寶箱--人與境合--尚意寫生之美

李蕭錕 |2005.10.26
297觀看次
字級

宋朝著名的花鳥畫家趙昌,擅長花卉、草蟲,為了方便就近寫生,他常挖一深坑於自家庭院,而將喜愛的花卉、草蟲置於其中,反復從各角度、不同光線,乃至不同氣候的條件下,進行觀察寫生?勒,因而他的作品都栩栩如生,極盡物之生態,被時人稱之為「寫生趙昌」,在中國花鳥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寫生」這一用詞才正式在我國繪畫史上出現。

從元代開始,水墨山水畫大興,然此時「尚意」之風流行,繪畫強調作者個人胸臆的表現,即便如此,但由於畫家們並沒有背離傳統長期以來形成的寫生訓練,所以他們個人的「尚意」風格,並沒有出現光怪陸離的面貌,而是「師自我」的同時,極力向自然汲取養分,俾利於自我的陶養,史稱「元四大家」的王蒙、吳鎮、倪雲林及黃公望等也不例外。

王蒙隱居黃鶴山,喜摹山中古樹奇石,自號黃鶴山樵,所作山水迷濛中帶著一種靈氣;吳鎮住在錢塘江畔,每日臨江寫生作畫,人與境合,分不清是吳鎮畫錢塘,或錢塘寫吳鎮;倪雲林喜遊太湖,常畫兩岸水石山樹,左右遙望,飄然清遠,更是寫生高手;而黃公望居富春山,每攜紙筆入山對奇境作速寫無數,畫作以橫卷最佳,遊目展玩,猶若置身其境,欣欣然隨處自在,隨處忘我。

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一書中提到:「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分外有發生之意。登樓望空闊處氣韻,看雲彩,即是山頭景物。」所謂「有發生之意」、「望空闊處氣韻」,都是觸景生情,引發一種情思和聯想,都不是簡單地、機械地肉眼的描摩,而是加入了藝術家豐富的情愫和創造力的想像。

明代大畫家董其昌對寫生的探索,更總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論,使中國畫在理論與實踐、學養與技術兩方面提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圖示為筆者於蘭嶼島東清灣寫生之作──「東清灣素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