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期許】台灣街頭藝術之展望

文/yoyo yang |2019.01.03
1696觀看次
字級

文/yoyo yang

街頭藝人具備創作能力的時候,他自然是藝術家。不同的表演平台,雖造就出不同的演出情境,但藝術的內涵是可以等量齊觀的。

前年日本「靜岡大道藝」策展人來台,提及「台南街頭藝術節」只讓市民看見公園,卻沒有看見街道、建築物、任何有人文氣息的背景,是非常可惜的事。我立刻想到了《十面埋伏》在億載金城演出的畫面,當時的天空好美,身為台南人的我,從來沒看過這麼美的億載金城。

一府二鹿三艋舺,台灣的歷史是這樣演進的,台灣街頭藝術家的歷史也能是如此。衷心感謝各位街頭藝術家們,經過長時間的淬鍊、修正,作品都再次昇華了,那些因為呼吸而安靜的時刻、那些觀眾為之喝采的瞬間,都讓觀者與演出空間有了更深的連結。

精采過去了,回憶一直都在,透過街頭藝術家的力量,喚醒原本存在我們細胞裡那文化的記憶,多曼妙啊!

某次藝術交流中,「不要把街頭帶進劇場」,觀眾留下看似帥氣的一句狠話,卻無心中傷了辛苦創作的藝術家。

在我心中,劇場與街頭並沒有高下之分,每一個老師都很尊敬街頭藝人,甚至認為街頭的表演環境比起劇場要困難許多,也表態不是每個劇場人都具備能在街頭演出的能力,街頭的干擾非常多,需要異於常人的專注力與準備才能處理任何突發狀況。

曾看過一個免費索票的演出,在座談上有觀眾提出一個想法:「我經常以票價去評價一個演出,太貴的票價我反而帶著過高的期待去欣賞,所以經常落空;反之便宜的票價,卻能不斷帶給我驚喜。」這段評論讓我思考了好久。

現代人習慣有感消費,「歡迎來看演出」這句話已經不足以構成觀眾買票進劇場的動力了,所以對於不善行銷的藝術家,或許親自走上街頭讓民眾接觸作品,才有可能將創作兌現。

我經常在各級座談、研習或文章中提及「街頭藝術節」一詞,但我對街頭藝術節的定義不是街頭藝人的藝術節,是街頭藝術的藝術節。在這種藝術節裡不僅有街頭藝人,還囊括了各領域的藝術家,甚至韓國的「安山街頭藝術節」觸及了八大藝術,也應涵蓋,才不至於讓前來參與的市民營養不均,這也是「台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使用「街頭藝術」卻不是「街頭藝人」的原因。

我們期待各領域的藝術家走上街頭,反之,當街頭藝人具備創作能力的時候,他自然是藝術家。知名的「太陽馬戲團」不也是從街頭走進劇場的嗎?街頭與劇場對我來說只是平台不同罷了,而藝術的本質是一樣的。

我也曾經是這樣想的,就在二○一六年第一次到倫敦的「柯芬園」,我嚇壞了。如果你只表演十分鐘,你會被其他街頭藝人討厭,他們認為你沒有滿足前來欣賞演出的觀眾,當地的街頭藝人希望透過一場又一場三十至四十五分鐘的秀來打造「受觀眾喜愛」的街頭藝人熱點。在全體街頭藝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柯芬園」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街頭藝人殿堂,有好的環境、好的觀眾、好的收入;除此之外,有七十年歷史的英國「愛丁堡藝術節」也是如此。

如果你親眼看過一個街頭藝人一場四十五分鐘的演出,收入高達七百英鎊(約台幣二萬八千元),或許你就不會覺得我高調了。

「不要把街頭帶進劇場」,嗯!聽聽就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