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 怡/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最近,廣告才子范可欽在南港搭乘公車,中途遇緊急煞車而輪椅翻覆,造成肋骨斷裂。類似事件其實不在少數,若非涉及名人,恐怕還難以登上媒體版面。
學生時代,常以早晚「擠沙丁魚」為苦事,如今的公車當然便利許多;不過,實際乘坐起來仍感不甚安全,每當車子起步、停止、轉彎或中途煞車,都會搖晃震動,乘客中不乏高齡或行動不便人士,在車廂內移動很容易摔倒,上下車時更令人捏把冷汗。記得柯文哲市長上任之初,常在官員與記者簇擁下體驗「搭公車上班」,只見他一路上滿臉春風,笑語如花,相信不曾有過一般小市民的經驗和感受。
公車會劇烈搖盪的原因之一,應為車體過大。惟北市公車的乘坐率頗低,經常只有寥寥數名乘客坐在龐大的車廂內,徒然造成能源浪費、空氣汙染、交通擁擠和噪音分貝。我常想,如果把部分公車改成中型巴士,會不會更為合宜?再說車站的平均間距太短,車子必須走走停停、快快慢慢,同樣導致顛簸與加大社會成本。此外,如果能把發車時間與尖、離峰時段的乘客人數計算得更精準,滿座率應可改善, 或能同時達到舒適、節能與效率。
提到交通規畫,不能不提到香港。在這塊2754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住著740萬人口,日常繁忙的交通多賴公交系統,卻能達到相對流暢。原來香港當局每隔15年就針對人口的增減、流動與都市更新的幅度做縝密評估,據以調整現行交通設施與動線,值得借鏡。
關於交通,另外一個更為嚴肅的話題,就是安全。多少年來,台灣一直穩居全球「車禍密度最高國家」,至今未曾洗脫汙名,肇事數量更持續增長。道路,已淪為都市生活中的死角。根據官方資料,過去4年內,平均每年有40萬人因車禍死傷,原因以機車出事最多,2018年就釀成690名騎士喪生,受傷者高達23萬人,而其中尤以18到25歲的青年和65歲以上的老人比例最高。每每想到這麼多社會未來的骨幹以及勞苦半生正待頤養天年的長者,竟在駕車過程中受創傷亡,總是感到疼惜不忍。
今年的兩岸論壇未將交通管理列入議題,柯文哲市長顯然失去一個當面請教高明的機會。中國大陸一度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時至今日,城市繁榮已非昔比,仍禁止摩托車在特定城市或區域內通行,寧可代之以速度較慢、汙染較低的電動機車,可稱明智之舉;今年,連擁有500萬輛機車的越南胡志明市,也宣布將在2030年「全面禁摩」;台北市為我國首善之區,機車比例雖非全台最高,也有95萬輛之多。
柯P既獲連任,選票已非施政考量因素,何不扛起責任,展現魄力,在市區內採行彈性處置原則,適度規定機車限駛、限速、限制音量,以維護交通安全,捍衛生命尊嚴?當然,設置辦法積極鼓勵輕型機車的生產與使用是必要的配套手段。
若以交通服務人員的素質來說,台北市堪稱水準以上,不過仍有極少數毛躁的公車駕駛和粗魯的小黃司機,不時讓乘客們飽受「忍氣吞聲」的委屈。至於,經常在街頭上急速蛇行或以高分貝呼嘯而過的惡意駕駛人所引發的「居民集體焦慮症」,也該列為交通改革的重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