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之德】白居易的自愧

文/曾昭安 |2018.12.20
1509觀看次
字級

文/曾昭安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後擔任過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等地方官。為官期間,他清正廉潔,常感政績不顯,負國負民,有愧於心,留下了不少自愧詩,今天讀之,仍能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鑒益。

白居易了解民情,深知:「嗷嗷萬族中,惟民最辛苦。」他既同情農民窮苦的命運,對自己舒適安逸的自愧,又流露出目前享受俸祿、過著逍遙自適生活的滿足與慶幸。他對農民們「請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一村四十家,哭葬無虛月。」(〈九日登西原宴望〉)、「筋力苦疲勞,衣食常單薄」(〈觀稼〉)的悲慘現狀有深刻的認識。在「自慚祿仕者,曾不營農作」的自責之後,又有「終朝飽飯食,卒歲豐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為足」(〈秋居抒懷〉)的知足心態。

在任陝西周至縣尉時,他目睹農民冒著酷暑割麥的辛苦情景,想起他們交稅後所剩無幾的悲苦生活,賦〈觀刈麥〉詩抒其疚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他在另一首詩又說:「有祿肥妻子,無恩及吏民。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詩人愛民之情溢於言表,自愧之心躍然紙上。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能有此識此情,實屬難能可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