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要外銷市場 不是展售會

李武忠(台中市/農漁經學者) |2018.12.03
1013觀看次
字級

近年來,無論風調雨順或天災地變,農民均慘兮兮,辛苦種植的農產品,因找不到出路,必須俗俗賣或自行耕鋤,讓農民既心酸又無奈,無處申訴。由於國內多屬小農規模,個別農戶對市場沒有掌控能力,更難有開拓外銷市場的能力。

儘管隨著電腦網路科技的進步,出現許多新的網購平台,讓農民多了一個銷售管道,但因消費習性、食品安全、產品種類、生鮮度、網購規模等限制,目前銷售數量有限,還是需要依靠傳統的通路,使得盤商在整個農產運銷過程中,仍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盤商因須承擔一定的風險,相對也獲取利潤,畢竟他們是以營利為目的,不是慈善機構。是否存在超額利潤,農民雖多所質疑,農委會也委託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卻始終提不出實際證據以及有效的解決對策。

事實上隨著新零售時代來臨,透過整個產銷供應鏈整合,壓縮中間環節,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零售端,將成為農漁產品銷售的主流。未來農漁產品行銷,將直接從農漁民、加工商到賣場,批發市場主體作用逐漸弱化,農民、企業和消費者將同時從中獲益。

目前中國大陸運用互聯網+,透過「大企業」投資成功打造「從田間到餐桌」完整產業鏈,去除中間轉手直接從產地採購,更貼近民眾消費需求,也讓農民收益增加。

而台灣還是由政府來主導,習慣給予高額補助,許多人衝著政府補助來架設農產品交易平台,缺乏對農業、行銷的專業經驗,致業績普遍不佳。

除了內銷市場的問題外,外銷是緩解國內生產過剩,穩定價格的重要管道,特別是國內農產品消費市場有限,且開放愈來愈多的國外農產品進口,更需要外銷市場來調節。

然而由於農漁產品外銷牽涉到產品品質、價格、供貨穩定度、經貿談判、檢疫、關稅、國外產品市場競爭等問題,要開拓具一定採購規模的國外市場並不容易,需要有完整的配套。

只是蔡總統一上任,即強調不再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並大張旗鼓成立台農發公司積極拓展其他國外市場,只是兩年多過去了,台灣農產品外銷還是以中國大陸為首要。

雖然政府自誇已經成功把國內農產品賣到中東杜拜、帛琉、美國、新加坡等地區,但查閱實際出口數量及金額不難發現,出口到這些地區的農產品數量及金額相當有限,相較於國內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只是杯水車薪,農民根本無感。尤其政府補助到這些地區舉辦展售會,多是以優惠價格甚至免費試吃方式,來吸引人潮。

農民要的是市場不是展售會,政府若還是不知農怨何在,只想著政治宣傳效果,不僅低估農民的智商,凡事政治算計,農怨將形成風暴,讓民進黨再度在野。

李武忠(台中市/農漁經學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