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比照玉山學者,祭出每人一年最高五百萬元的彈性薪資方案,引導學校拉大校內彈薪級距。圖/杜建重
【本報台北訊】為協助大專校院達到拔尖及留才的效益,教育部比照玉山學者,祭出每人一年最高五百萬元的彈性薪資方案,引導學校拉大校內彈薪級距。目前預編補助總預算約三億,估計最多可有約三千人再加碼彈薪。
教育部近日發布「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實施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作業要點」,明訂獲得「高教深耕計畫」的學校,可以部分經費作為教授的彈性薪資,最多可加薪新台幣五百萬元。
前任教育部長潘文忠於去年八月宣布延攬優秀學者的「玉山計畫」的三大方案時,即包括開放獲得「高教深耕計畫」的學校,挪出部分經費作為教授的彈性薪資,藉此拉大校內的薪資級距,讓台灣大專面對國際人才戰爭時,更有競爭力。
教育部十一月十二日公布「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實施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作業要點」,規範相關細節。適用學者條件為曾獲諾貝爾獎、中央研究院院士或其他國家級院士,以及曾獲總統科學獎、政府部門研究計畫主持人等。
為鼓勵學校多為老師加薪,教育部提供相應補助,學校核給每位教師一年三十六萬元以上彈性薪資,超過三十六萬元的部分,教育部補助百分之五十的經費。每人每年最高彈性薪資額度上限為五百萬元。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表示,針對留才,大學需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款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投入彈薪,以上經費為二十億元。獲國際競爭及研究中心的學校,最高可支用補助款經費百分之二十用於彈薪;未獲國際競爭及研究中心的學校,得支用補助款經費百分之五,幫老師加薪。
此外,每人每年最高彈性薪資額度,將比照玉山學者,上限為五百萬元,超過部分全數由學校自籌。姚立德表示,玉山學者除了本薪外,最高可以領到每年年薪五百萬元,因此希望彈薪制度不要超過「玉山」,才會有此上限。
姚立德說,過去曾經有學校幫優秀學者彈性加薪,每月加薪二十萬,一年約二百萬元,這應是屬於最多的案例。
加強力道
研究加給10%
教育部也明定,彈性薪資額度計算包括教育部補助經費及學校自籌經費;補助對象為編制外專案教師者,彈性薪資額度計算應先扣除公立學校標準的本薪及學術研究費。
為了加強留才力道,姚立德表示,教育部也調增國立大學「教授」級學術研究加給百分之十,將教授學術研究加給由現行五萬四千四百五十元調整為五萬九千八百九十五元,每月增加五千四百四十五元,共計需增加六億元。
彈薪機制
需要長期承諾
針對教育部祭出的大學教授彈性薪資制度,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表示,為表現好的大學教授加薪,是對的方向,畢竟台灣太虧待這一批人才了,也很不利國際競爭。比較擔心的是永續,也就是政府能不能對這個機制長期承諾。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說,訂上限沒什麼意義,彈性薪資沒有必要訂上限,學校如果真正要挖一個人,就算一年一千萬也值得。雖然要給到五百萬元的機會不大,也不該限制學校。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教育部只補助超過三十六萬元以上的一半,對私立大學而言,負擔還是太重;這個彈薪制度也是公立大學才做得到,私立大學幾乎是可望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