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生命的意義》一書裡寫道,人只有一樣東西是別人永遠都無法拿走的,那就是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生命的態度及方法的自由。
我們唯一能得到開心的鑰匙就是「心要開」,也就是「轉念」這兩個字。「念」就是心,就是念頭。不開心的時候,如果能夠很誠懇地自我檢討、反省為什麼不開心?將會發現在不開心的時候,念頭就越往牛角尖鑽,越執著於自己的身及念頭。
當心量一開,所表現的語言及表情就完全不一樣了,同時也會改變周邊的磁場。美國的心理學家及腦神經學家最近研究的psychokinesis(psycho是心的意思,kinesis是一種動力),提出了一個「念力方程式」即「n的平方×100」,答案就是我們的念力;例如:將n代入數字,一磅的善心、開放的人或善的念頭所發出的威力是一的平方×100,也就是一百磅,如果將二磅的念力代入則產生二的平方×100,換言之就會得到四百磅的力量。這個「念力方程式」很清楚告訴我們,念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念力是一切事件的主宰,思想方向所產生的念力,會使得周遭的環境受到干擾,同樣的,因此,如果想要開心的話,就不要綁著自己的心,執著在有限的時間、空間。
腦內學習牽動著教育學習,左腦控制語言、邏輯分析與推理、階段性思考,右腦則是感性的腦,它控制感性、情緒、智慧、影像處理,具有整合能力。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博士說:「強化右腦學習,如此社會將會充滿愛,人人有著成熟的人格與強烈的學習能力,能夠快樂的享受人生意義,這個國家當然擁有著最優質的人民。」
科學革命之後的最初三百年,西方沒有「心的科學」,忽視了意識的本質、來源與因果關係;而長久以來,佛教禪修者忽略了腦對心的影響,幾乎不重視「腦」,西方科學與東方佛學、心與腦都還有許多對話的空間。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那些我們密切注意的現象對我們而言變得真實,而我們忽視的那些則退減為想像的虛幻顯相,最後等於什麼都沒有。」
炎炎夏日,又逢考季,許多家長、學生被基測、聯招考得心浮氣燥、昏頭轉向,甚至有更嚴重、起大煩惱的。事實上,在現代的高速率社會活動中,心不安寧者比比皆是,也因此「觀照自己的心」成為相當重要的事。
坊間有關心與腦的書不少,諸如:《心與大腦的相對論》、《意識的歧路》、《樂在學習的腦》、《意識的歧路》等等,都有助於自我「心與腦」的解讀,倒是解暑得清涼的妙方。
樂在學習的腦
學習到底有沒有關鍵期?是不是錯過了就永遠來不及?成年人的大腦已經無法再改變了嗎?這些問題常常在教育上引起爭議和焦慮。既然學習與腦息息相關,解答還是要從神經科學的研究著手。
在遠流出版的《樂在學習的腦》書中提及,科學家過去有著一個強烈的假設,認為在出生後的幾年間,大腦便具備了一生所需的腦細胞,成年之後就開始快速喪失大腦細胞,並且在學習、記憶和表現上逐漸退化。然而,開始有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這種看法太悲觀;成年人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最起碼在某些區域內,例如海馬迴(hippocampus),會長出新細胞和新連結。儘管處理新訊息的效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差,但是學習是不受年齡限制的。
老化的大腦會變得比較缺乏適應的能力;且隨著人們的舊經驗越來越多,它就更需要費時學習新事物了。
心與大腦的相對論
任教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惠敏法師,教導學生能藉由觀察自我之生理變化、情緒反應、認識與思考過程、禪定的心理狀態、真理的確認與實踐過程,以培養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覺察力與行動力,甚至發掘藝術工作者潛在的創作泉源。藉著教學與研究經驗而完成的《心與大腦的相對論》,全書共分三大章節:
(一)我是誰?奧妙的大腦世界
(二)何謂生命?佛法的生命關懷
(三)何謂社會?人生的水月道場
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生命探索與科學思維的趣味:從電影《天方夜譚》,法師看出了成佛之道,發現說故事與看話頭的奧妙關係;只是刷牙的簡單動作,及相信「牙淨則心淨」,而終身持守「刷牙戒」;只是一次深擊慧星計畫,卻被啟發出深擊無明的禪修計畫……
惠敏法師並依據臺北藝術大學通識課程培養「全人教育」理念,配合共同學科所執行「藝術大學的全人教育--新世紀終身學習的藝術人」計畫,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藝術通識的典範之一)之「人體比例圖」和諧的幾何美學為學習意像,希望能終身學習︰兩腳立足於「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與「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ece)、以「人文」(Humanities) 的右手、「工具:語言、研究方法與資訊」(skills(的左手、涵養「藝術通識」(Arts Literacy)的頭腦,他說「這也同時擴充我在探討佛法與世間各種科學學科對話的視野。」
心與腦的對話
《意識的歧路》是達賴喇嘛與多位知名神經系統學家、精神病學家一系列會談的成果,他們的聚會為佛教與西方科學帶來了成果豐碩的對話。
●心靈真的僅僅是大腦生理過程的附屬現象嗎?
●會不會有些意識的形式,是細緻幽微到科學迄今仍無法掌握?
●意識是怎樣開始的?
●我們是怎樣認識我們所認識到的事情的?
●目前我們對腦作用的認識到底有多少?
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一直強調應該對意識運用觀察方法的佛教,提供了有見地的洞察。而達賴喇嘛追求知識的開放心靈與他銳利、清晰的方法,也在在為西方的科學家帶來啟發與挑戰。
腦內革命 善用頭腦
東京大學醫學博士春山茂雄的《腦內革命》提醒我們,人類的大腦是個可以無限提供潛能的製造廠,它可以治療癌症、可以增強記憶力、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更可以讓你成為一位快樂、健康的生活家。例如:察覺到自己的夢想與憧憬,進而想像自己的夢想和願望,讓它進入右腦創造智慧。如果自己有「好想這麼做」的夢想和願望,不妨試著幻想它的實現過程及實現後的樣子。活用右腦有四大重點:
第一:「要有正面性的思考」,簡單的說就是習慣了「凡事往好處想」即可。
第二:做舒展體操等「能多使用肌肉的運動」。
第三:在你的生活裡「引進冥想的習慣」。當冥想成為生活習慣之後,你就能隨時進入腦內嗎啡的世界了。這個時候右腦會給你智慧的啟示。
第四:就是我想應該是「要有供給腦部營養的飲食習慣」。
這本書參照醫學與生理觀點,以簡易平實的方式敘述大腦的重要性,和積極的正面思考對人生所產生的影響力;另外,該如何落實預防重於治療的概念,藉助飲食、運動和冥想三方面的努力,創造腦內荷爾蒙分最佳環境,促使其發揮功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