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生育率驟降,早產兒比率逐年增加。圖為醫事人員照護早產兒。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國人生育率驟降,但早產比率卻增加。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工作八年的護理師「小花」,曾照顧近五百名早產兒,她從未想過第二胎「醬醬」在腹中短短二十九周就提早報到,面對重量僅有兩杯手搖飲重的女兒,專業知識瞬間歸零.「好一段時間,我活在慌亂中,更在半夜餵奶餵到哭。」
小花先天子宮頸過短,早產風險高,她為讓醬醬在肚子待久一點,躺著安胎長達十天,不但動都不敢動,上廁所都在床上解決,一天自費用藥就要一萬八千元。她哽咽說,當時主治醫師不忍她辛苦,來到病房跟她說:夠了,把妹妹交給我們吧!」 勸她結束安胎。於是她選擇信任醫療團隊,生下僅有一千一百二十公克的醬醬。
小花的故事並不罕見,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有二萬名早產兒,懷孕小於三十七周比率自二○一二年的百分之九點九二、二○一三年的百分之九點九九、二○一四年的百分之九點九三、二○一五年的百分之十點三五上升至二○一六年的百分之十點七三,十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早產兒。醫師建議,婦女想要懷孕,應先在孕前調整好健康狀況。
早產定義是懷孕周數大於二十周,但小於三十七周,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說,國內不足二十六周的新生兒存活率可達八成,但勿輕忽三十四至三十六周出生的晚期早產兒,雖接近足月,仍較足月兒易有呼吸窘迫、腸胃吸收不佳或神經發育等問題,需長期追蹤觀察。
許多父母擔心早產寶寶追不上同齡足月兒,許瓊心解釋,矯正年齡是從寶寶原預產期算起,以寶寶六個月應發展至自行翻身為例,當預產期為九月一日,卻在七月一日提早出生,他應學會翻身時間點是三月一日,而非一月一日,家人不必一味與其他足月兒比較。
身為國健署長的王英偉也是早產兒爸爸,他了解照顧早產兒及追上同齡嬰兒的辛苦。今年集結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編製圖、文、影片並茂的電子版「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62)」,讓早產兒爸媽除到醫院諮詢專業醫護,也能有所依循,可以「照書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