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網站救起底層人的 冷與暖

 |2007.06.30
424觀看次
字級

網絡的力量何其大,
安徽電視台曾做過約略的統計:
一年中,
張仁杰共救助各類病殘流浪乞討
一百五十多人,
其中二十多人送往救助站,
幫助十多個老人回家,
八個高度殘疾的孩子完成手術。

【本報訊】凌晨的北京,寂靜的馬路上,張仁杰腳下的自行車發出單調的吱嘎吱嘎聲,車上有衣物、棉被,或是速食麵之類的食品出門。脖子上掛著數位相機,斜背一個黑背包,他在北京城的大街上四處轉悠,尋找著那些在寒風中露宿街頭的老人、孩子、流浪漢……輕輕地給他們蓋嚴被角,在枕邊放上幾件乾淨衣服和一些急救藥品。

數不清救助多少人

常常是忙活到幾近天亮,張仁杰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他太困了、太累了,路上好幾次騎著、騎著就睡著了,一頭撞在路邊大樹上,卻也不知道疼。

回到家,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睡覺,而是打開電腦,登錄「感恩中國」網站。他得對網站進行日常更新與維護,然後在部落格上記錄下一天的工作,整理出採訪拍攝的照片,精心地配上文字說明。

做好這一切,他才能閉上早已打架的雙眼,睡上一會兒。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三四個鐘頭之後,他得趕去醫院,那裡還有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的病人,他要為這救命錢繼續奔走……這,就是感恩中國網站站長———張仁杰,簡單卻極其忙碌的一天。

安徽電視台曾做過約略的統計:一年中,張仁杰共救助各類病殘流浪乞討一百五十多人,其中二十多人送往救助站,幫助十多個老人回家,八個高度殘疾的孩子完成了手術。

只有像壁櫥般大小的空間,張仁杰口住在這裡,也在這裡工作。每月房租五十元,電費十元,免水費,即便這個價格還是讓張仁杰覺得有些吃緊。

籌辦公益網站

其實,張仁杰本來有著不錯的收入,二○○四年的冬天,二十歲的他懷著一身好武藝,隻身來到北京闖蕩。靠著做健身教練,以及武術、英語家教之類的兼職,他每月能拿到兩三千元的薪資。

可是,他偏偏「不務正業」,常背著個破相機,去拍大街上流浪的老人、孩子、病殘人,拍完照還會給他們一些錢與物來救急。二○○五年夏天,他在西苑菜市場碰到一個叫王雪萍的行乞女孩:「兩手像海豚的鰭一樣翻在背後,兩腿畸形無法站立,坐在一個安裝了四個滑輪的木板上。七十歲的大伯,佝僂著背,艱難地拉著她前行。」

就在那個瞬間,張仁杰被深深震撼了,他決定要幫助他們,於是,辭去工作,辦起了一個專門救助流浪者等困難群體的公益網站「感恩中國」。照片在網上公布後一個月,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和網友們給王雪萍寄來了捐款。二○○五年十一月,王雪萍在北京東直門醫院接受了腳部矯正手術。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她第一次站立行走。

張仁杰欣喜地看到了網絡的無比力量,從此,他就專心致志地做起了站長。

在乎最底層人的冷與暖

回憶起十三歲那年得知父親為了自己的學費而賣血,張仁杰就發誓,要讓父母過上最舒坦的日子……可是,他辛苦賺來的錢,卻都幫別人買了回家的車票。他自己,穿的是開了口的破皮鞋,住的是無論如何也容納不下第二個人的陋室,吃的是批發價只要七毛錢、裝有兩塊麵餅的叫不出名的雜牌速食麵。這些,他都不在乎,他在乎的是,掙扎在生命線上的最底層人的冷與暖。

他給凍僵了的於雅珍奶奶端上熱氣騰騰的麵條,幫她找到了遠在烏魯木齊的家;他為髒兮兮的傻子憨二兄弟洗去身上的污垢,披上新買的棉大衣;他跟小楊丹一家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堆中同吃同住,為女孩的手術費瘋了似地奔走呼號……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我只是在盡力做著我該做的事。」張仁杰說。

感恩中國網站:http:\\www.owecn.com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