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視對晚輩的教育,常常以日常飲食為突破口,往往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這種教育主要是在家庭範圍內進行的,能保持恆常。最常見的教育方式,是以飲食為獎懲手段,獎優懲劣,見效明顯。
《北齊書‧楊愔列傳》載,楊愔幼時很受他季父楊暐讚賞,經常當著客人面前誇獎他,說他如何聰明。楊暐在宅內竹院專門修建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讓楊愔一個人住在裡面,用銅盤盛好吃的飯菜供他享用,這是一種特別的優待。這不僅是獎勵楊愔,也是為了督勵家庭內的其他孩子。
楊暐對其他孩子說:如果你們都像楊愔一樣聽從教誨,做好孩子,那麼你們也能每人得住竹林別室,也能用銅盤盛幾樣肉食吃。這種物質刺激方式,多少能起到一些作用。
以飲食作為懲罰的例證,可以在《舊唐書‧邢文偉列傳》中讀到。在唐高宗時,孝敬皇太子不怎麼勤勉,一天到晚守在房子內不出來,很少與宮臣見面,不關心國事。專門掌管太子飲食的食官太子典膳丞邢文偉,建議減太子膳,也就是將伙食標準降低,以示懲戒。
邢文偉為此還給皇上打了一個請示報告,寫道:「為臣讀《大戴禮記》說太子長大成人,如果他的老師沒有嚴格要求他、教導他,那就該有糾錯的史官來管他,膳宰還要採用撤膳措施來懲戒他。史官的職責是記錄下太子的過錯,不記過就有死罪。膳宰這時不得不撤膳,不撤膳也犯有死罪。
最近些日子以來,太子沒怎麼與官員交往,談論也不熱烈,謁見也很少,下朝之後只顧與他的妃子在一起,這就沒法發揮他的聰明才智,也沒法能更加睿哲文明。
這陣子沒有史官管事,那我這個太子典膳丞自當負起責任來,不敢有一絲懈怠。我當謹守禮經的規矩,要趕緊申明減太子膳食。」
太子戀內,典膳丞有權干預,以減膳的方式進行懲罰。唐高宗對邢文偉敢說敢做很欣賞,還提拔他,說:「文偉嫌我兒不讀書,不肯與肉吃,此人甚正直,可用為右史。」
唐代對皇太子管教較嚴,似乎是一個傳統。《舊唐書‧太宗紀》佚文有云:太宗對侍臣們說,朕自從皇太子立的那天起,遇事必要教誨他。見他將要吃飯時,就對他說稼穡艱難,只有不誤農時,才能常有飽飯吃。唐太宗要皇太子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等於也告訴了他治國安民的法子。
還有唐李德裕編的《明皇十七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唐肅宗當太子時,曾經陪侍皇上用膳。有一次為御膳準備了熱騰騰的烤羊腿,明皇讓太子拿刀割來吃,肅宗割好羊肉,小刀上沾滿了油,他用麵餅來擦手刀,皇上盯著眼看,心裡很不高興。後來見肅宗舉起餅放到嘴裡吃了,皇上才高興起來,對他誇讚說:『福當如是愛惜。』揩過刀上油污的餅,明皇不讓太子扔掉,這當然並不是捨不得,還是為了教化德性。」
有些富家子弟,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們不知苦是什麼滋味。有心的家長還故意地製造出苦味,用以督勵子弟上進。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說:「柳子溫家法:常命粉苦參、黃蓮、熊膽和為丸,賜子弟永夜習學,含之以資勤苦。」這樣的「茹苦含辛」,雖是象徵性的,作用也是明顯的。這方式與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用意相同,人在苦時容易保持奮發精神,安逸時反倒不能。
(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