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伍子胥列傳》載,夫差立為國王的第二年,伐越,敗越於夫椒,越王勾踐厚幣求知,伍子胥切諫,夫差不聽,與越議和。
事後五年,齊景公西歸,朝政混亂,夫差遂起趁火打劫之心,伍子胥諫曰:「勾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夫差置若罔聞,依然出師攻齊。
此後又四年,吳王再次出兵齊國,伍子胥再次冒死進諫,舊話重提,夫差依舊未加採納;不僅如此,凱旋之後,竟然聽信讒言,賜予胥自盡。
夫差二十三年,勾踐果真吞滅吳國。夫差自盡時,涕淚橫流,說:「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舉兵謀反,攻陷洛陽。唐玄宗無奈,逃往四川避難。玄宗在馬上對高力士說:「五取張九齡之言,不至於此。」
原來,張九齡位升中書令時,曾奏曰:「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
玄宗不但沒引起警覺,反而還責備張九齡這話是「誤害忠良」,並縱虎歸山。
靖康二年,金兵攻破京都,宋徽宗與兒子趙桓,一起淪為異族酋虜,最終客死五國城囚所。南宋人莊綽所撰《雞肋編》卷中記云:有人曾在路過燕山的一座僧寺時,看到了徽宗書於寺壁的一首絕句,詩曰:「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悔恨心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