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舉行「大智度論的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圖為與會學者於會議的第二分場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合影留念。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人間社記者林育民、知文宜蘭報導】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與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大智度論》的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二十一日分別於台灣大學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及佛光大學舉行,這是台灣首次以「大智度論」為主題的國際型學術會議,共有來自新加坡、澳洲、日本、英國、義大利、荷蘭等地學者發表十篇具指標性論文,顯示僅存漢譯本的論典對東西方學界都具深刻影響力。
歷代中國祖師大德的印度想像來自《大智度論》,對漢傳佛教影響深刻;由於此論書經比利時學者E. Lamotte的翻譯,而讓這部論典長期為西方學界所關注。這次會議乃以「後E. Lamotte時代」的《大智度論》研究為主,從翻譯者、編撰、注釋特色、二諦思想、空悲關係、四念處觀察法、中國注疏、西方翻譯、接受史與詮釋限度、人工智慧等議題剖析《大智度論》。
台大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趙飛鵬教授表示,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向社會大眾推動佛教的工作相當努力,能與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合作非常榮幸。
佛大佛教學院院長暨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說,雖然台灣學界關心《大智度論》,但是以它作為主題召開國際研討會還是頭一遭。「正如史芬尼教授的結論,台灣對這論典的研究有印順法師與郭忠生這兩個路數,除文獻學及傳統佛教解經學等方法學,我們希望未來再推展一步。」
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鎮國表示,「大智度論的世界」並非靜態不變,一部經典在後代流傳的生命是不斷開展,正有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會後,牛津大學教授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提及,論議讓他更深刻感到《大智度論》不是一般的佛典,在中國佛教與西方學界都佔有特殊位置,並期許研討會引起社會更廣大的關注。格羅寧根大學史芬尼(Stefania Travagnin)歎道,與會學者都在不同地域文化理解《大智度論》的意義,這次聚會促成各界學者交流,希望將來擴大參與面;其次,也因為《大智度論》有很多佛學概念,期待「大智度論學」發酵得更為濃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