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阿玉
自從父母親相繼離世後,自己也已步入銀髮歲月,懶得南北長途奔波。可是魂牽夢縈忘不了的,除了兒時生長的地方,更忘不了那香噴噴的古早味便當。
前些日子心血來潮,決定請家人幫忙訂火車票返鄉。當天清晨起床,順利地坐上了普悠瑪列車,沿途景色依舊是那麼熟悉,而此刻,列車將載著遲暮之年的我,回去那久違的家鄉。
車子風馳電掣地往前飛奔,過了台中站,車上開始廣播販售鐵路便當,數量有限,尤其素食只配給五份。不久服務員從旁經過,喊了一聲:「最後一個素食便當哦!」茹素的我沒多加考慮就了買下來,打開便當盒的那一刻,往事歷歷在目。
回憶兒時情景,就覺得阿嬤、阿母真偉大。在普遍貧窮的農業社會裡,她們為了讓孩子獲得溫飽,拿出十八般武藝,自給自足,一年到頭忙個不停,農閒時,還會將田裡過剩的蔬果製成各式各樣的加工品。
例如,將鳳梨、破布子、蘿蔔,醃製成醬;也會將白花椰菜、高麗菜、蘿蔔、刈菜,晒成菜乾;黃豆可磨豆漿,做成豆腐、豆腐乳、豆豉;或是利用在來米製作碗糕、米苔目、甜鹹糕……她們以巧手,滿足了孩子的胃與嘴。
國小的時候,學校離家很近,走個十來分鐘就到了,因此中午可以回家吃午餐。不過當時我和一群同學,卻喜歡帶著家裡的便當,一起吃冷飯。
那時還沒有蒸飯設備,午休時大家會到操場的樹蔭下吃便當。飢腸轆轆的同學三五成群,迫不及待地打開便當盒,多樣化的菜色:菜脯蛋、醃菜、雪裡紅、鹹鴨蛋、炒花生米……讓人垂涎三尺。
同學們都很大方,會互相交換媽媽的私房菜,因而吃得更加津津有味;學校四周種了很多果樹,風一吹,還會有當季的果實掉落下來,給我們加菜呢!此外,同學也會將家中種的玉蜀黍、番茄、番石榴、蓮霧等帶到學校,與大家分享。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便當,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種無上的享受,也讓我至今念念不忘。
我想,藉由此次返鄉的機會,說不定可以聯絡上一兩位同學,一起尋回更多兒時玩伴和老師,然後約定好日期,大家各自帶一個模仿「媽媽味道」的古早味便當回母校,舉辦一場「便當同學會」,一起重溫舊夢。